文/張以牧

萬芳浸信會隱身於台北市萬芳社區的店舖國宅中,由於地勢的關係,還需走一小段下坡路才能見其蹤跡,讓人彷彿有置身山谷的錯覺。走進教會,便看見幾位青年在廚房中洗碗,萬芳浸信會的鄭聖惠牧師說:「萬芳啟能中心就在我們的社區內,有一天他們的主任跑來找我,說這群青年無法到外面就業,問我是否有工作可以給他們?」由於教會中午固定有長者供餐,因此鄭聖惠便請這群青年洗碗,並自掏腰包付他們薪水,至今已超過7年。

萬芳浸信會的鄭聖惠牧師

 

時間回到2003年。當時已耕耘18年的萬芳浸信會被人檢舉不能設在國宅內而被迫遷出,就在無處可去時,發現社區內的店舖國宅正在標租,因乏人問津,租金不是太貴,便租下來做為聚會場地。

搬遷後,真正的考驗才要來臨。回憶當時情況,鄭聖惠說:「之前10幾年,我們在社區中主要是與里長合辦像是音樂會的活動,但到了新址,這裡的中低收入戶多,需要幫助的人也多,因此我們決定把大門敞開,走一條沒人走過的路。」接著在2004年,教會隔壁的空屋降價求售,萬芳浸信會有幸以高於底價一點的金額得標,打造成為「萬芳全人關懷教育中心」,服務內容包含諮商協談、健康餐飲和社區服務等,完全對社區開放。鄭聖惠說:「健康餐飲就是我們現在的『愛加倍餐廳』,每週一到週五的白天都開放,任何人都可以來。」最初因經費有限,鄭聖惠炒菜做飯都自己來,之後有些教會裡的弟兄姊妹們也相繼投入,過了5年,餐廳才漸漸步上軌道。如今愛加倍餐廳也與台北市政府合作,於週一到週五的中午提供老人共餐。

隱身在社區中的萬芳全人關懷教育中心

而在兒少服務的部分,萬芳浸信會於6年前開設課輔班,帶著孩子寫功課,以及進行品格教育、戲劇活動等,並免費提供晚餐。由於課輔班收的多半是難以管教或是長期遊蕩在外的孩子,不只社區的人質疑,連教會內部也有反彈的聲浪,談起當時的艱辛,鄭聖惠笑著說:「我們其實也想過打退堂鼓,擔心課輔班的孩子會不會惹事生非,或是帶壞原本就在教會的孩子。但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年來不僅沒有這些現象,反而因為我們長時間的陪伴,以及同儕間的良性互動與交流,這群孩子愈變愈好。」

 

觸角延伸至社區之外

除了在社區內服務,萬芳浸信會更將觸角延伸到社區之外。2008年,音樂系畢業的鄭聖惠開始接觸「音樂輔療」的領域,透過音樂、律動、遊戲、體適能、醫療等的結合,讓受助者得到身心靈上的幫助。她除了將此項技巧運用在社區內的長者課程與兒少課輔班,更藉此接觸社區外的邊緣及弱勢族群,包含陽光重建中心、一壽養護中心與安康社區等地。「我過去沒想過音樂也可以用來接觸人群。我每個禮拜都去一壽重殘養護中心帶身心障礙者活動身體,他們也持續在進步。」讓鄭聖惠開心的是,過了幾個月,發現身心障礙者原本躁動的情緒慢慢地緩和下來,已經不像以前時常爭吵。音樂輔療不僅是一個半小時的課程,還包括之後的長期關懷。因此鄭聖惠也訓練教會會友,讓他們可以一起關心這群需要幫助的人。「當中有些身心障礙者想來教會,我們就帶他們過來,一起做禮拜、吃飯,教會的會友也都很願意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提供協助,彼此之間沒有任何距離。」這樣的改變並非立即發生,而是教會全體共同擺上時間、付出心力而逐漸成就的美好。

 

借力使力的食物銀行

面對眾多的需要,單靠萬芳浸信會是無法獨自供應的。「萬芳浸信會不是大教會,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因此我們必須『借力使力』,努力連結外界的資源。」因此教會除了向政府申請補助外,也成立二手創意市集,將大眾捐贈的衣服、民生用品、玩具、文具等,以極低廉的價格銷售。此外,萬芳浸信會也與芥菜種會合作,協助社區中的弱勢孩子申請成為芥菜種會的認養童,並於2017年合作開辦新的社區服務「萬芳社區食物銀行」,提供每週的老人共餐、兒少課輔班、社區中低收入戶等需要。「早期我們自己買米或是透過外界捐贈物資,但數量遠遠不足;去年開辦食物銀行後,芥菜種會所提供的米、乾糧、肉類等對我們的幫助很大,讓我們比較有辦法負擔每個禮拜超過200人次的用餐量。」鄭聖惠充滿感恩。

熱心民眾提供的二手衣服

 

談到做社區工作的理念,鄭聖惠有感而發:「其實就是哪裡有需要,就去協助。我們的大門必須敞開,幫助社區內外有需要的人。這樣的幫助是彎下身軀,全年無休地提供他們食物、物資與愛。」

而對於同樣想從事社區工作的人們,鄭聖惠也分享:「信仰教導我們要『做在最小的人身上』,我知道社區工作很不容易,直到現在,我們也仍常常碰到挫折。但不要洩氣,上帝既然把你放在這個環境,就勇敢地去為鄰舍而做,做了就能走出一條路來。」希望萬芳浸信會在這條服務之路上所經歷的故事,可以成為力量,加添給其他想做社區工作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