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記者/王淑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生)

1993年12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其主要目標為「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目的是為了整合「人、文、地、景、產」五大社區發展面向。近年來在政府與民間積極的推動下,社區營造活動呈現蓬勃發展的現象,像是社區文藝季、藝術節慶、公共藝術、古蹟活化、閒置空間再利用和地方性特色節慶等,透過這些活動來促進居民意識的凝聚和推動社區發展。由上述可知,一開始社區總體營造便以文化藝術活動作為市民動員的起步(蘇昭英等撰,1998),因此藝術成為新的社區營造潮流。

位於新北市汐止區,鄰近東湖的「夢想社區」是由五期的住宅大樓所組成,興建於民國85年。「松原建設」的負責人蔡聰明決心自行開發祖先傳承下來的土地,陸續興建了「青梅竹馬(1996)」、「東湖畔(1997)」、「花好月圓 (1998)」及「夢想藝術村(2007)」等四期的住宅大樓,第五期「嘉年華學校」雖已完工,但此期建築物目前並未銷售,而是作為藝文活動的展場及夢想文教基金會的工作室,目前共有300多戶。

「夢想社區」的裝置藝術 (照片來源:王淑薇)

打造「參與式社區」 激發社區居民對美好事物的期待

想入住「夢想社區」必須先經過面試,只因蔡聰明所要尋找的社區「同居人」是要勇於張開雙臂擁抱夢想的人。為了堅持讓未來的「夢想社區」像座快樂天堂,希望住戶們都有熱情並能勇敢的去追求夢想,他拒絕了99%的購屋者,欲購屋者需要組隊參與基金會舉辦的活動及夢想嘉年華踩街遊行,並於活動結束後繳交心得報告,最後要通過面試後才能取得購屋權。如此嚴格且絕無僅有的規定,目的是希望找到真正有心願意一同經營社區的居民。

就社區營造而言,「夢想社區」是以夢想文教發展基金會為社區營造的核心。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成立於2000年,基於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喜愛及對故鄉深厚的情感,基金會著手打造「參與式社區」,將慶典藝術、玩樂、創意、勇氣與熱情導入生活,希望激發社區居民對美好事物的期待。社區內的藝文活動豐富且多元,每年固定舉辦的活動有 : 夢想嘉年華踩街活動、巴西文化節及印度文化節等代表性活動。夢想文教發展基金會每年招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社區內演出並且與居民交流,使社區內有許多不同形式的藝文活動提供民眾參加,在「夢想社區」內平均每個星期會辦一次藝文活動,將社區營造成以藝術聞名的社區,其中又以2002年開始的「夢想踩街嘉年華」活動最為知名,並邀請全台許多社區一同參與活動。

「夢想社區」的假日活動(照片來源:夢想社區FB粉絲專頁)

掌握舉辦活動背後的核心 聚焦社區參與之目的

由夢想文教發展基金會所舉辦的「夢想嘉年華活動」,主架構是以巴西嘉年華遊行的方式進行,結合國內外的團體共同參加,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並於10月的第三個星期六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2019年應台北市政府之邀,首次移師至台北市政府廣場前舉辦遊行活動,10月19日至20日為期兩天,主題為「熊抱世界夢想嘉年華」,結合嘉年華與黑熊保育的議題。雖然此活動號稱世界最大華人嘉年華盛事,但是否能真正激起民眾對社區的關注,進而提高社區參與,值得探討。

「夢想社區」在夢想文教發展基金會及蔡聰明的帶領下,透過舉辦夢想嘉年華活動越來越知名,房價因而上漲,對於建商和社區居民而言皆大歡喜,也是良性的循環。然而,嘉年華活動熱鬧只有一天,熱鬧過後人潮散去,還是要回到原本的生活,對社區居民而言,值得思考的是活動背後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夢想社區」的發展結合具獨特風格的藝術創作,吸引眾人的目光,如今也成為民眾經常打卡上傳照片的熱門景點。台灣20多年來的社區營造政策推動,已累積了許多豐碩成果,其中以藝術介入社區發展的模式廣受大家矚目,不論是裝置藝術、視覺藝術、彩繪社區,或是影片、電腦多媒體等,這些以社區發展結合藝術為名計畫下展開的社區,產生了不同的效能,有些能達到凝聚社區居民認同與發展社區文化;有些雖喧騰一時,但卻如曇花一現,無法永續經營下去。

社區與藝術的結合是否為社區發展的萬靈丹,讓藝術與社區發展激盪出絢麗的火花,在這些以藝術介入社區發展的諸多事例中,「夢想社區」如何凝聚社區認同,如何永續發展……等,都是值得探討的課題。2019年為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根據行政院 108 年核定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當中第叁點第二項發展策略中的第(三)點標題為「推動地方品牌,擴大國際連結」,此概念與「夢想社區」的發展願景一致,若「夢想社區」能與地方創生共同合作,藉由結合政府及民間的力量,相信一定能夠讓整個汐止區與「夢想社區」創造共好的願景。

第五期「嘉年華學校」(照片來源:王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