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孝忠

 

參加一個讀書會時,閱讀一本到英國踏查合作社的報導書籍,文中提到合作社的精神是「民主共治」──所有社員一人一票共同決策。強調「Together we are stronger」,鼓勵社區居民凝聚共識,提升社區人文、經濟的發展。

 

台灣的社區工作自1980年轉型為民間自發運動以來,有多元化的發展,社區意識的凝聚也逐漸成形。然而,社區居民的民主自覺意識和公共事務的參與意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合作社運動的推行可見一斑。例如公部門鼓勵組織合作社的意願似乎不高;既有的合作社組織則依賴總幹事和理監事會成員決策居多,少有真正依循社員直接經營決策的原則。如何增強人民的個人民主素養和集體決策的自信,可能是有志委身社區工作者的下一波行動目標。這當中,社區逗陣行──居民「逗陣」生活、交流、行動、反思、成長可能是提升社區力的進路。

 

「逗陣」,快樂!

筆者10年前到台南新化口埤服務時,經常聽到社區長輩提到50年前的社區往事:口埤地處左鎮、澄山、南化山區與新化鎮的交界地區,曾經是農產市集的所在地,晚間燈火通明,上述地區的農畜產品都運到口埤銷售,最興盛時期街道兩旁店家林立,有理髮店、撞球間、雜貨店、磅秤中心,以及各項農產品攤販。時過境遷,如今只剩3、4間民房零星散佈在168縣道兩側,平時人煙稀少,晚上一片漆黑。筆者與社區志工們遍訪耆老和公部門,冀望能蒐集舊照片和相關文獻,卻一無所獲。

 

3年前本地社區合作社標得部落活力計畫,得以訪談方式邀約耆老們闡述部落家族譜系,偶然機會聊到社區往事,於是興起繪製舊市集讓口埤風華再現的念頭。著手策畫此項行動時更獲得公部門和鄰近大學的資源和技術支持。首先,邀請耆老們齊聚一堂回憶當年生活的場景,志工們則從事錄音紀錄和素描等工作。長輩們腦海中的陳年往事歷歷在目,除了勾勒出地理位置、店家擺設、器具農產以外,當時的人事互動也一一道來,特別是當時年輕男女的情愛交往「無緣」的故事更是引起滿堂笑聲,長輩們重返少年的靦腆、熱情、歡樂時光。Together we are happy!在多次歡樂的聚集閒聊後,「口埤風華再現」壁畫完成了,懸掛在社區教堂外牆,供耆老們向兒孫輩年輕人和外來訪客訴說「當年勇」。

 

每個社區都蘊含居民的集體記憶,經過居民集體討論、交叉比對來建立社區的共同圖像,應是一個凝聚社區共識和情感的過程,也是社區文史的建立不可少的過程。

每個社區都蘊含居民的集體記憶是一個凝聚社區共識和情感的過程,也是社區文史的建立不可少的過程 (照片來源:陳佳楓)

「逗陣」,走更遠!

台灣社會在資本主義和資訊電子化的風潮席捲下,求快求效率已是多數人民的生活原則,其所衍生出來的速食、速成文化更影響年輕世代的生活型態,一機在手,通行無阻,資訊、消費、交通……問題瞬間解決。然而,手機文化固然有其正向功能,但對社區群體卻有虛擬化的負面影響,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都在劇減中,台灣俗語「見面三分情」的「情」字愈來愈淡薄了。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透過手機對話或打遊戲的場景取代了以前社區老少樹下交談嬉戲的畫面。科技的發展應是以致福人類為目標,然而當代3C產品的發展真是與此目標連結嗎?還是淪為科技強國另一個殖民主義的工具?

 

公元2000年聯合國發起「千禧年發展目標」(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這份計畫期盼透過15年的努力,落實8項目標:消滅貧窮飢餓、普及基礎教育、促進兩性平等、降低兒童死亡率、提升產婦保健、對抗病毒、確保環境永續與全球夥伴關係;2015年,聯合國基於千禧年發展目標未能達成的部份,發佈了《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年永續發展方針》。這份方針提出了所有國家都面臨的問題,並基於積極實踐平等與人權,規畫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及169項追蹤指標,作為未來15年內(2030年以前)成員國跨國合作的指導原則。從上述兩個全球性的「發展」方案可得知,人類苦難的解決和環境生態的維護是一項持續性的共同議題,人類各項的發展,無論是科技、經濟、資訊等,必須以消除社會各種不公義的制度和傷害環境為最終目標;而這目標絕對不是短期間可以達成的,甚而極可能永遠無法完全達標。因此,世界各國必須結伴同行,邁向無止境的旅程。

 

台灣雖不是聯合國的成員,但卻依然是地球村的一份子,無論是政府部門或非政府組織都將SDGs做為各項業務方案的連結目標。然而這個運動的推行不應只是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動員,全國各地社區的連結投入才是成敗的關鍵。台灣的社區工作者可能須認知並傳遞這SDGs的精神和內容,邀請草根民眾一起踏向這永續性的旅程──Together, we go further.

 

「逗陣」,有力量!

全球化的影響下,世界各地都避免不了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台灣亦曾歷經幾次經濟風暴。每當經濟滑落時,社會治安問題便相對嚴重。筆者曾在鳳山地區服務,遇到一波景氣風潮,社區裡發生一件偷竊案件,小偷闖進一對老夫婦家中行竊,老先生發現竊賊欲阻止,拉扯之間,老翁不幸摔下樓梯致死,竊案發展為命案,使得社區居民忐忑不安。里長遂邀集社區志工到教會商討對策,最後達成組織社區巡守隊的共識。兩天後共有65名男女志工報名參與,每天晚上10點到凌晨1點輪值安排巡守員巡視社區,另有志工在教會社區教室駐點支援。社區不僅治安問題獲得改善,更建立鄰里之間的情誼和互助的習性,危機變成轉機。

 

早期台灣移民社會有組織武術陣頭「宋江陣」的文化,它不只是廟宇宗教活動的陣頭,更有健身、保衛鄉土、連結村里的功能。台灣平埔族西拉雅族則有「公廨」文化,兼具宗教、會議和青年訓練等功能;卑南族「巴拉冠」會所文化,是傳統的軍事教育機構,有部落防禦、傳統技藝傳承和公共事務會議的功能。在台灣諸多文化中,組織社區部落青壯年來捍衛家鄉,傳承文化和商討公共事務的機制都存在。這些機制可能是抵擋西方經濟、文化強勢全球化的重要在地文化資源,也是社區力發展的可行模式。Together, we are stronger.

建立鄰里之間的情誼和互助的習性,可讓危機變成轉機 (照片來源:陳佳楓)

創造一個互相照顧的社區,可互助互利 (照片來源:gratisography)

李 孝忠

李 孝忠

現任基督教芥菜種會研發部執行顧問,曾任台南口埤教會牧師。2002年帶著服務社區的經驗,至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附設神學院深造,於2005年獲得博士學位。對青年工作與家庭協談有著濃厚的興趣與專業能力,並組織「西拉雅文化協會」、「西拉雅山城合作社」、「口埤關懷據點」等機構與社區連結,共同回應包括文化認同、經濟發展、生態土地關懷、社區兒少、老人、弱勢福利照護等社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