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倪欣

未歇的衝突讓人民居無定所

黎巴嫩是全世界難民最多的國家。在黎巴嫩,居住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難民,而敘利亞難民占黎巴嫩居住人口的四分之一,其餘難民來自巴勒斯坦、伊拉克和伊朗等。由於黎巴嫩三面被敘利亞環繞,敘利亞內戰自爆發至今8年來,難民不斷湧入,但停留在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處境越來越艱難。根據2017年的統計【註1】,有75%的敘利亞難銀難以維持基本生活所需,包含食物、醫療、教育和住所。

目前,有50%以上的敘利亞難民處於極度貧窮狀態,也就是每天生活在2.87元美金以下,75%處在貧窮線以下,也就是每天生活費在3.84元美金以下。91%無法穩定地取得足夠食物。他們的日常開支經常入不敷出,常常需要支借現金,90%的敘利亞難民都有債款。74%的十五歲以上成人沒有合法居留身分,所從事的勞力工作也無法取得工作簽證。

同時他們正受到國內外的壓力,被要求回到敘利亞。但離開的8年前,早已因戰火一無所有,另一方便若回到敘利亞則可能仍舊遇到以下困境:因未歇的衝突而被迫遷移、43歲以下男子會被國家徵召當兵、以及學校醫院和家舍大部分都是毀壞的狀況。

另一方面,在敘利亞戰爭發生之前,黎巴嫩已經有超過60年的歷史收容巴勒斯坦難民,而在此60年之間,黎巴嫩本身還曾遭受20年內戰蹂躪。在此狀況下,黎巴嫩人民也開始對難民感到疲憊。敘利亞難民在被要求離開黎巴嫩的氛圍下,敘利亞難民每每遇到黎巴嫩人之言語侮辱。更甚者,數十年來黎敘兩國間的愛恨情結使黎巴嫩人視敘利亞人為仇敵,因此援助敘利亞難民並不是容易的事。

 

愛無國界 跨越宗教與民族的協助

針對敘利亞難民的處境,黎巴嫩教育與社會發展協會(Lebanese Society for Educa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簡稱LSESD)開始在從事難民協助的工作,對敘利亞難民提供生活基本協助、經濟協助以及教育機會。LSESD是一個以基督教信仰中心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1998年外國浸信會宣教士離開黎巴嫩時,將原有的事工與設備留在黎巴嫩,其中包含阿拉伯浸信會神學院、貝魯特浸信學校,以及一間出版社。既有的服務內容包含對北非與中東地區教會能力的訓練、社區發展工作、教育機會提供和教會出版品,以及數年前成立的特教學校【註2】。

黎巴嫩教育與社會發展協會與當地教會協力合作,戮力弭平兩個民族間的仇恨,對敘利亞難民提供生活基本協助,其中在2016至2017年發放了60,000食物包、20,000被毯和燃料、6,000次醫療支援、20,000份尿布和牛奶。教育機會方面在9個教育中心提供難民兒童非正式教育,目前有1,500位兒童受惠。另外也對難民兒少提供心理支持,在2016至2017年間服務了1,220名兒少,並定期舉辦夏令營,並提供和平重建和正義倡議。最後,在家戶生計上面,163個家戶受惠於技能訓練以及微額借貸,200個家戶回到敘利亞後接受到農業協助方案【註3】。

跨越宗教和民族的藩籬,LSESD認為慈悲沒有國界,唯有透過關係的建立與實際接觸,仇敵間才能互相瞭解、互相悲憫。

文章出處:https://goo.gl/qAsnJU

身陷危機的黎巴嫩,有著依山傍海的美景(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圖庫)

【註1】https://merathlebanon.org/2018/09/10/longing-for-home-uncertain-to-return/
【註2】http://www.lsesd.org/
【註3】https://merathleban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