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定睿

城鄉差距一直都是部落服務的硬傷,原漢文化差異則會導致長照業務發生南橘北枳的情形,原住民長者因為地理環境限制、公共衛生與醫療資源設施遠較城市不足,舉例來說,若是生病需要就醫,在都市也許在方圓十里就有好幾家醫療院所,但在部落,就得耗上1、2個小時的車程才能就診。財團法人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於921大地震後成立,承接埔里基督教醫院於60年前便開始投入部落醫療的服務精神,更進一步投入社會福利服務輸送的行動與使命。

透過日照中心動靜態活動,降低長者獨自在家的危險性與孤寂感。圖片來源/財團法人愚人之友社會福利基金會 提供。

 

愚人之友基金會執行長李希昌表示,目前愚人之友已提供了行動沐浴車、家庭托顧服務以及輔具資源服務(包含輔具維修服務),除了輔具輸送範圍以埔里為中心,包含周圍的魚池、國姓、信義、仁愛等五鄉之外,家庭托顧服務涵蓋了南投縣約3分之2的縣市範圍;在家庭托顧方面,為了能夠毫無隔閡的照顧部落中長輩,所有的家庭托顧照服員均為在地聘僱,就原住民原有的共同生活模式,一直以來都會有類似家屋的場所,不分親疏遠近一起照顧長輩。

以行動沐浴車,解決部落長者的用水問題並提升照顧品質。圖片來源/財團法人愚人之友社會福利基金會 提供。

李希昌表示,在現行家庭托顧的設置規定與照顧人數4到6人的限制之下,對於部落來說是不切合當地文化習慣的;而在照顧人力要求條件方面,雖然現在的家庭托顧申請資格從1000小時的臨床照顧時數降為500小時,在現行制度種種限制下,家庭托顧服務資源的投入對原鄉來說仍是杯水車薪。

行動沐浴車設置的初衷,為的是要提昇失能長輩的生活品質,常見的部落長者居住環境中巷弄狹窄,或是沒有電梯還算小事,許多部落習慣使用山泉水,甚至連自來水都沒有,照顧服務員需要另外載送半個儲水箱的洗澡水(若是裝滿整箱水的話,沐浴車爬坡力大受影響,甚至無法前行),到了服務現場再隨機應變;狹窄的居住空間使得組合浴缸難以架設,或是照顧員必須冒風險獨自扛抱起長輩,這對提昇照顧品質來說都是急需解決的。

李希昌說,推動長照服務的當下,也應依循原鄉文化特性,才能確實達到服務初衷。圖片來源/財團法人愚人之友社會福利基金會 提供。

李希昌強調,雖然目前長照有提供一些補助費用,但是對於部份居住在部落的長者來說,卻是連部份負擔都有困難,因為許多長者繼承了祖產(也許是一片山頭),但這便成了社會安全網中的「邊緣戶」:第一、不符合中低收入戶的資產調審標準;第二、生活環境跟相關支援缺乏,實際上的生活狀況比中低收入戶更需要協助。在申請輔具或無障礙設施補助與維持基本生活條件的抉擇下,多數部落中的長者寧願選擇填飽肚子,這也加速了長者老化的速度。

因此,今年五月份原住民團體便推動「關懷原鄉、還我照顧」的訴求,針對部落的文化特色與特殊地理環境,必須納入部落共同管理機制,畢竟部落的區域劃分與中華民國現行行政區不同,或是家族與文化習俗等不同觀念,都應該由原住民自行管理與決定照護形式,以順應部落文化生活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