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在地故鄉只是起點,因為鄉愁在哪裡,根就從那裡長出來。」在月眉糖廠出生長大的土木博士黃荻昌,於2020年8月29日擔任「歷史建築『月眉糖廠製糖工場』修復及再利用計畫」的走讀活動導覽員,並以「靈明月眉」為主題帶領活動行程,走訪他曾經住過的宿舍,數細場域裡的每一景物,想起小時候每晚都要到男女分開的公共浴池洗澡,泡在糖香的水裡,由爸爸幫忙洗頭;遇到上學日要很早起床,坐糖廠五分車(蒸氣火車)從月眉到后里,然後再轉乘台鐵到台中市唸書。他說:「月眉就是我的故鄉,從文化場域看見生命的歸屬感,也找到心靈的原鄉。」

黃荻昌是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交通組博士,父親及祖父都是台糖人,國二之前都住在糖廠宿舍。工科背景的他,當了29年公務員,其中4年在台大土木系及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5年在台北市政府捷運局。2014年公職退休後,他受聘為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運輸系專任副教授,後創設並擔任該校軌道與永續運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其大眾運輸、國土規劃、產業史與文化資產之專長。

黃荻昌在開南大學教書共6年,為關心台灣土地與人文發展,於2018年創立「台灣生命美學推廣協會」並擔任該會理事長,廣邀跨生命教育、典範教育、台灣致力音樂、美術教育、文創設計者……等領域人士,建構系統性採集及紀錄台灣具代表性建物,或藝術人文形象的境域,創造斯土斯民的核心價值。

黃荻昌

黃荻昌經常穿著台北捷運局制服出現在公眾場合,圖中其站立之處為他曾經參與規劃的台北車站前廣場。(照片來源:盧明正)

月眉長大的小孩 成為文資保護推手

1937年台灣約有42所製糖廠區,其中月眉糖廠位於台中市后里區,由日本人小松楠彌氏於1909年創廠,取名「大甲製糖所」,戰後由台灣糖業公司接收改稱月眉糖廠。後因產業變遷及環境影響,於1999年停止製糖,轉型為觀光糖廠。糖廠表徵早期「以場為家」的聚落概念,這些建物歷經多次拆遷與改建,多數已看不出原有風貌,只有保留區「樂業村」為聚落社區的典範,讓來此參觀者認識早期工場村的地景,體驗當時安居樂業的生活情景。

黃荻昌回憶,他在月眉糖廠曾住過2個家屋,第一個家屋是雙拼日本宿舍,第二個家屋是有院子的加強磚造屋。記得家中有一個置放棉被的地方,是一個黑漆漆的櫃子,大到人可以躲在裡面,廚房外有一間當作倉庫的柴房,當時每戶鄰居都有分到一塊菜園,大家都會用廁所的小便桶蒐集尿液施肥。糖廠小朋友們最常玩的遊戲就是在噴水池邊玩、養鴨子、灌蟋蟀、玩彈珠,有時候也在社區電視間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看電視,這些都是他在月眉糖廠的成長記憶。

「月眉廠舍莊不宜閒置不顧,需真實呈現台灣快被遺忘的廠舍社區生活。」黃荻昌認為,月眉糖廠為一個社區模式群,廠舍聚落復原與再利用規劃設計,未來可擴大為台灣安居樂業與生態工場村的場域,呈現一種靜諡安逸、互通有無、簡樸甜蜜,充滿人情味的家庭與鄰里氛圍,重建為璞真拙美與安居樂業的社區型態,凸顯在地聚落文化的真實特色。

當被問到理工背景的公務員如何能夠投入文資保存工作?黃荻昌說,他慶幸自己念的是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而「土」字意味大地,「木」字代表結構,雖然大學所學的訓練偏向於技術層面及建造工程技術,例如:交通、水利、房屋……等各項工程,但是他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多的美感經驗訓練,退伍後毅然選擇繼續唸研究所。

黃荻昌、月眉糖廠

黃荻昌(右)於2020年8月29導覽自己的故鄉月眉糖廠,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照片來源:黃荻昌)

退而不休 跨足文化資產與保護領域 

黃荻昌稱自己有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的性格特質,視覺的記憶力特別敏銳,對於感興趣的事物有較強的固著性與專注力,平常以圖像來思考,連讀書方法都是用PDF影像檔來儲存,而不是用Word檔來儲存,因此要不斷地讀很多次才能記得起來。他特別提及,就讀台中一中時,高三第一次模擬考成績全校排名第250名,一路慢慢進步到大考前最後一次終於擠進第90名,大學聯考以全校第5名成績考進台大土木工程學系,他形容這是亞斯伯格症「笨鳥慢飛」的性格特質。

黃荻昌退伍後順利考上台大土木所交通(乙)組(後升級為台大城鄉所),當時的指導老師是王鴻楷,也是台灣都市計畫規劃理論的權威,教導他從土木工程的建造者變成規劃者,後來考取國家都市計畫技師資格,結合技術與倫理的一致性,讓他以土木工程技術為根基,跨足至建築與城鄉的規劃領域,並早就參與修復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的平板測量工作,自此踏入台灣土木文化資產與保護的領域。

黃荻昌服務公職滿29年退休,並沒有選擇享受愜意的退休生活,反而讓自己投身更加忙碌的生活步調。他不僅擔任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土木歷史與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自己也創辦台灣生命美學推廣協會及擔任理事長,今年8、9月完成辦理文化部文化資產學院「天工開物.台灣放光明—新店溪流域水力發電文化資產教育體驗營」共2梯次的活動,透過課堂講解與帶領田野踏勘,走讀在地建築之美。同時,他也與台鐵文化志工隊一起編撰《台灣鐵道史》(暫定)及策畫各項鐵道文化活動,藉著文化意象傳承與創新,傳述地方故事場域的生命實踐。

黃荻昌、台灣生命美學推廣協會

台灣生命美學推廣協會辦理「新店溪流域水力發電文化資產教育體驗營」活動,黃荻昌(前排左一)與學員一起踏勘桂山發電廠烏來分廠,走讀傳統建築之美。(照片來源:黃荻昌)

文化場域再生 孤獨之路逗陣行

黃荻昌具有國土與交通規劃的專長,看見台灣文化根基底蘊。他說:「大尺度人造物體不能只用建築觀點來看,而是要用文明觀點來看。」以「天工開物.台灣放光明—新店溪流域水力發電文化資產教育體驗營」為例,60位學員田野踏勘新店溪溪谷拓墾自然景觀,從天、地、神、人合一的文化場域的視角,觀察自清代歷經日治及民國開發的土木工程自然景觀,將由文化體驗到堰壩與廠房的有形資產,建構文化資產的話語權,確實做到「尊重自然、保護大地」目的。

「台灣文化很容易進去,也很容易出來。」黃荻昌感嘆地說,由於「文化」很難被定義,而且容易被誤會,他傾向以「場域」的概念來凝視地方歷史發展。在「場所」(Place)的內涵下,導注以東方「場」(Situation)的內涵,就生成了「場域」(Field)的視域(註一),並注意思維、工程、科技、人造物配合場域發展的真實性與相互關係,及其總合獨特模式(Pattern)。人類所創生的場域內涵區分為有形或無形的歷史資產,包括:文獻史料、文物、廠房、水道、木造宿舍、軍事設施、民生設施、聚落、遺址、群體系統……等,展現出獨特、組織及意識的型態。

他贊同「文化是一種思想、關懷及對美的感受,綜合以上三種所構成的傳統內涵。」這是台大土木系名譽教授洪如江引用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對文化的定義。若以此論述來理解台灣文化活動的各種現象,黃荻昌說:「這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而且是一條非常孤獨的道路。」

黃荻昌、陳莉諭、黃宇新

黃荻昌(右)的得力助手妻子陳莉諭(左)、兒子黃宇新(中),三人經常在一起工作。(照片來源:黃荻昌)

黃荻昌語重心長地說,台灣歷代有許多珍貴的藝術與人文資產值得推廣,像是被遺忘的廠舍社區生活。發掘歷史場域的精神,重現台灣文化精彩樣貌,相信在人文深化的鋪陳中,啟動文化融合圓舞曲的樂章,在曼妙共舞的節奏中,可以連接起你我他,響起文化場域再生逗陣行的號角,共同為台灣文化盡一份心力。

註1:文化是人類在歷史發展歷程中創造而得的總成果,在一特定時間,一群特定的人所具有的「思想」、「信仰」、「美的感受」、「人文關懷」,與綜合這些因素所反應出來的「傳統」(Heritage),稱為「文化」(Culture);當代思潮將文化資產的概念擴接到「場所」(Place)的內涵上,在布拉憲章 (Burra Charter) 提到一個場所值得去保存,場所表達了建造物對真理的分享。至於文化場域,是一個由「點」、「線」、「面」實質環境形成網絡關係的工程系統(Engineer System),透過綜合科技、經驗與判斷並重的建設「作業系統」(Operational System)所創生,包括規劃、設計、施工與營運維修,循序漸進地導引大自然的龐大能源於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及人類和平且永續生存,這就是文化場域建構藝術的使命。(資料來源:黃荻昌提供)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