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 社區力公告
  • 徵稿啟示
  • 聯絡我們
  • 訂閱電子報
  • 關於我們
  • 社區力公告
  • 徵稿啟示
  • 聯絡我們
  • 訂閱電子報
  • 首頁
  • 專題報導
    • 活躍銀髮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失智友善社區
    • 鄰舍節特輯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50年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偏鄉教育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合作經濟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社區防災
      • 國際安全社區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地方創生
      • 地方,創什麼生?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兒少權利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社區情報
  • 觀點評論
  • 國際新知
  • 人物臉譜
  • 社區力映畫
  • 活動快遞
  • 人物臉譜

廢棄花盆變社區藝術裝置 陳威光創作背後有洋蔥

文/陳佳楓

在各個社區或活動中經常可以看到可愛的盆偶,仔細一看,這些活潑逗趣的盆偶都是由花盆做成,創意十足的盆偶,是出自人稱「光哥」的藝術家陳威光,他的本業可不是園藝造景,而是個經營了二十多年遙控模型玩具店的老闆。當年因經營花店的母親去世,留下了大量的盆栽,讓思念母親的他,開始用盆栽創作,沒想到療癒了自己,也造福了社區。

陳威光 (照片來源:賴振榮)‎

創作融入在地特色及草根精神
陳威光回憶當年:「只是因希望好好照顧媽媽留下來的一草一木,並充分利用花盆創作,沒想到意外開啟生命的另一種可能。」不過,一開始做出的盆偶,其實不如預期。「坦白說長得有點可怕耶!當時社區裡有婦人經過大罵:你沒事放一個盆偶在那裡,害我散步經過嚇一大跳。」陳威光笑著說。

雖然第一個作品沒獲得青睞,但陳威光卻愈挫愈勇,繼續改良,希望把盆偶變得生動,讓顏色更豐富、表情更逼真。若經過他居住的嘉義西平里社區路旁,會看見許多各種不同風格的盆偶,生動逗趣的表情,讓每個遇見「偶們」的居民都會心一笑。陳威光回憶,當年生命低潮時,西平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盧黃秀英把社區廢棄的花盆交給他創作,並給他實質的鼓勵,為感念社區的幫助,他將在地認同及特色融入創作裡,希望透過盆偶創作,讓更多人認識在地草根精神。各行各業的造型,符合節慶或富有時事話題等元素,都成了他的創作素材。改良後的可愛盆偶引起廣大迴響,某天靈機一動,他再將盆偶加入模型遙控玩具的電動技術,讓偶們的頭可以轉動,當旅客來到社區裡與盆偶合照時,盆偶突然轉過頭來看著自己,讓許多人又驚又喜。這些盆偶可以吸引旅客目光,使旅客停留並更加留意在地的風景事物。

嘉義縣鹿草鄉鹿東社區曾經是養豬的社區,陳威光透過創作呈現在地特色,並為社區的水池設計光環境(照片來源:陳威光)

創意種子播撒社區
因為盆偶遍及大街小巷,開始有許多公部門及展演活動邀請參展,療癒更多人心。作品受到歡迎,他自己也感到很快樂。後來漸漸有許多社區、社福機構、學校、團體、身障者、庇護工廠及監獄等邀請他教學,例如口湖鄉的學校就創作了與社區產業蝦米有關的盆偶。

他也以環保素材再利用的概念,結合花盆與礦泉水瓶創作盆偶,還能用以種植水草並養魚。他將創意種子播撒到社區長者及大小朋友身上,大街小巷都看得到盆偶創作,有人笑說:「認識陳威光的人很輕易就可以看出哪一個是出自他手,因為他創作的盆偶,不知為何都長得有點像他本人。」

到社區關懷據點引導老少創作(照片來源:陳威光)

憨人音樂會凝聚社區為一家
陳威光曾面臨生命低潮,在一個月內簽下三張重大手術同意書,後來面臨母親及妹妹相繼過世、父親車禍需長期照顧,讓他對於生命難題無法釋懷,但因為盆偶創作啟發他的生命價值,受到許多人幫助的他,開始覺得應該為社區做一點事。

熱心社區事物的陳威光,某天突發奇想,在毫無資源的情況下,運用社區的公共空間籌辦自發性音樂會,希望偏遠地方的鄰里社區也能感染藝文氣息,而沒有資源的他總有自己獨特的天然作法。「我會利用一些撿來的枯枝搭景,也用花盆置作音樂會的燈,強調一切都是天然的。」常和他一起創作的插畫家女兒,也加入繪製音樂會海報的行列。

社區居民說:「我們住在這邊,聽到音樂就跑出來看,於是意外的度過一個很美好又不孤單的夜晚,希望這樣的聚會能繼續。」另一位居民也說:「我們社區有很多長者都結伴來這裡聽音樂會,覺得我們真的很幸福。」一切從簡,但有氣氛又不失質感的音樂會,很適合一家人踏出家門共享夜晚時光,這被陳威光稱為「微音樂會」的小型音樂會,就是希望能創造這樣的微幸福。

今年端午節前夕,大概是辦音樂會的癮又上來了,陳威光臨時於臉書發文,號召曾一起經歷18場音樂會的好友們再回來。在以為音樂會無法成行時,突然有人願意當主持人、提供點心,也有樂團及素人歌手加入。他笑稱這群願意和他無償辦音樂會的人們為「憨人家族」,如他一直深信「天公疼憨人」般,我們所做的美好,將會回歸到我們愛的人身上,也希望憨人家族能持續下去,為社區居民創造幸福美好的藝文空間,透過音樂會凝聚居民的心,也讓不同領域的人能聚集在一起,除了與居民分享喜悅與快樂,也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在地的美麗故事。

女兒的手繪海報與布條,開啟了陳威光的第一場音樂會(照片來源:陳威光)

在嘉義縣溪口鄉的生活館為兒童辦音樂會,以吳念真導演埅名言,送給兒童們三千萬個祝福(照片來源:陳威光)

Share

標籤: 社區藝術

社區力點線面象徵著「芥助網」整個網絡的成形,端賴從個人的「點」,彼此之間拉「線」,並共同編織成「網」。從點到線到面,靠大家的力量共同撐起,不漏接任何人,並一起傳遞和實踐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

人物臉譜

  • 營造點變營運點 留村青年林鍵樺成功踏出創生第一步

    13 12 月, 2019

  • 打死不退的山豬精神 李婉玲陪寶來居民走過漫長復健路

    14 11 月, 2019

  • 台南正興街經歷花開花謝 高耀威堅持繼續做種花人

    8 11 月, 2019

  • 異鄉人成了同鄉人 Mingalar par緬甸街楊萬利

    8 11 月, 2019

國際新知

  • 巨型壁畫令墨西哥社區魔彩盎然

    9 12 月, 2019

  • 社區報讓巴西人對國內最糟環境災難永誌於心

    19 11 月, 2019

  • 「小小魚」和他的鄰居們:西班牙的社區意識

    8 11 月, 2019

  • 不只集氣還要集力! 地球村零飢餓 全球食物銀行網絡連結大家一起來

    4 9 月, 2019

觀點評論

  • 社區大學 提升在地軟實力的文化基地

    2 12 月, 2019

  • 公共藝術也要有溫度──談公共藝術參酌在地文化的重要性

    8 11 月, 2019

  • 有錢就能推動公民參與?桃園與台中參與式預算的經驗比較

    29 10 月, 2019

  • 真正的溝通 讓我們與理想生活更近一點

    21 10 月, 2019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