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鄰舍節特輯
  • 社區情報
  • 人物臉譜
  • 國際新知
  • 觀點評論
  • 社區記者
  • 社區力映畫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鄰舍節特輯
  • 社區情報
  • 人物臉譜
  • 國際新知
  • 觀點評論
  • 社區記者
  • 社區力映畫
  • 人物臉譜

廢棄花盆變社區藝術裝置 陳威光創作背後有洋蔥

文/陳佳楓

在各個社區或活動中經常可以看到可愛的盆偶,仔細一看,這些活潑逗趣的盆偶都是由花盆做成,創意十足的盆偶,是出自人稱「光哥」的藝術家陳威光,他的本業可不是園藝造景,而是個經營了二十多年遙控模型玩具店的老闆。當年因經營花店的母親去世,留下了大量的盆栽,讓思念母親的他,開始用盆栽創作,沒想到療癒了自己,也造福了社區。

陳威光 (照片來源:賴振榮)‎

創作融入在地特色及草根精神
陳威光回憶當年:「只是因希望好好照顧媽媽留下來的一草一木,並充分利用花盆創作,沒想到意外開啟生命的另一種可能。」不過,一開始做出的盆偶,其實不如預期。「坦白說長得有點可怕耶!當時社區裡有婦人經過大罵:你沒事放一個盆偶在那裡,害我散步經過嚇一大跳。」陳威光笑著說。

雖然第一個作品沒獲得青睞,但陳威光卻愈挫愈勇,繼續改良,希望把盆偶變得生動,讓顏色更豐富、表情更逼真。若經過他居住的嘉義西平里社區路旁,會看見許多各種不同風格的盆偶,生動逗趣的表情,讓每個遇見「偶們」的居民都會心一笑。陳威光回憶,當年生命低潮時,西平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盧黃秀英把社區廢棄的花盆交給他創作,並給他實質的鼓勵,為感念社區的幫助,他將在地認同及特色融入創作裡,希望透過盆偶創作,讓更多人認識在地草根精神。各行各業的造型,符合節慶或富有時事話題等元素,都成了他的創作素材。改良後的可愛盆偶引起廣大迴響,某天靈機一動,他再將盆偶加入模型遙控玩具的電動技術,讓偶們的頭可以轉動,當旅客來到社區裡與盆偶合照時,盆偶突然轉過頭來看著自己,讓許多人又驚又喜。這些盆偶可以吸引旅客目光,使旅客停留並更加留意在地的風景事物。

嘉義縣鹿草鄉鹿東社區曾經是養豬的社區,陳威光透過創作呈現在地特色,並為社區的水池設計光環境(照片來源:陳威光)

創意種子播撒社區
因為盆偶遍及大街小巷,開始有許多公部門及展演活動邀請參展,療癒更多人心。作品受到歡迎,他自己也感到很快樂。後來漸漸有許多社區、社福機構、學校、團體、身障者、庇護工廠及監獄等邀請他教學,例如口湖鄉的學校就創作了與社區產業蝦米有關的盆偶。

他也以環保素材再利用的概念,結合花盆與礦泉水瓶創作盆偶,還能用以種植水草並養魚。他將創意種子播撒到社區長者及大小朋友身上,大街小巷都看得到盆偶創作,有人笑說:「認識陳威光的人很輕易就可以看出哪一個是出自他手,因為他創作的盆偶,不知為何都長得有點像他本人。」

到社區關懷據點引導老少創作(照片來源:陳威光)

憨人音樂會凝聚社區為一家
陳威光曾面臨生命低潮,在一個月內簽下三張重大手術同意書,後來面臨母親及妹妹相繼過世、父親車禍需長期照顧,讓他對於生命難題無法釋懷,但因為盆偶創作啟發他的生命價值,受到許多人幫助的他,開始覺得應該為社區做一點事。

熱心社區事物的陳威光,某天突發奇想,在毫無資源的情況下,運用社區的公共空間籌辦自發性音樂會,希望偏遠地方的鄰里社區也能感染藝文氣息,而沒有資源的他總有自己獨特的天然作法。「我會利用一些撿來的枯枝搭景,也用花盆置作音樂會的燈,強調一切都是天然的。」常和他一起創作的插畫家女兒,也加入繪製音樂會海報的行列。

社區居民說:「我們住在這邊,聽到音樂就跑出來看,於是意外的度過一個很美好又不孤單的夜晚,希望這樣的聚會能繼續。」另一位居民也說:「我們社區有很多長者都結伴來這裡聽音樂會,覺得我們真的很幸福。」一切從簡,但有氣氛又不失質感的音樂會,很適合一家人踏出家門共享夜晚時光,這被陳威光稱為「微音樂會」的小型音樂會,就是希望能創造這樣的微幸福。

今年端午節前夕,大概是辦音樂會的癮又上來了,陳威光臨時於臉書發文,號召曾一起經歷18場音樂會的好友們再回來。在以為音樂會無法成行時,突然有人願意當主持人、提供點心,也有樂團及素人歌手加入。他笑稱這群願意和他無償辦音樂會的人們為「憨人家族」,如他一直深信「天公疼憨人」般,我們所做的美好,將會回歸到我們愛的人身上,也希望憨人家族能持續下去,為社區居民創造幸福美好的藝文空間,透過音樂會凝聚居民的心,也讓不同領域的人能聚集在一起,除了與居民分享喜悅與快樂,也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在地的美麗故事。

女兒的手繪海報與布條,開啟了陳威光的第一場音樂會(照片來源:陳威光)

在嘉義縣溪口鄉的生活館為兒童辦音樂會,以吳念真導演埅名言,送給兒童們三千萬個祝福(照片來源:陳威光)

Share

標籤: 社區藝術

社區力點線面象徵著「芥助網」整個網絡的成形,端賴從個人的「點」,彼此之間拉「線」,並共同編織成「網」。從點到線到面,靠大家的力量共同撐起,不漏接任何人,並一起傳遞和實踐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

人物臉譜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 做社區的光與塩 林秀錦為單親家庭與長者服務的傳愛人生

    27 1 月, 2021

  • 社區健康營造推手游伯村 半百後的導覽人生

    4 1 月, 2021

國際新知

  • 哥倫比亞 用血淚巧克力打造的和平社區

    7 4 月, 2021

  • 一畦小米黃,十里遍地金 印度農村婦女的賦權之路

    9 3 月, 2021

  • 廚餘的第二人生 看巴西如何用剩菜殘羹賦權社區

    16 2 月, 2021

  • 糧食系統遭新冠肺炎破壞 食物銀行緊急救食救人

    19 1 月, 2021

觀點評論

  • 婦女社區微尺度創業:創造彈性工作×強化養育環境

    16 3 月, 2021

  • 走一條互助合作幸福之路(下)— 住宅合作社階段教育之「共伴推動」模式

    6 1 月, 2021

  • 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下)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22 12 月, 2020

  • 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上)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21 12 月, 2020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