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桃園市中壢區在70年代開始發展工業,產生鄰近區域的中壢、平鎮、龍潭工業區等,從各地遷居來此地謀生的人也很多,客家人比例超過一半以上,少部分是閩南人,也有少數是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年齡多半分布在50歲左右。

目前擔任客家宣教中會中原長老教會執事、基督教芥菜種會認養童專管員的詹翠英,其家族就是從新竹移居中壢的客家人。客家人有著「硬頸精神」,就是刻苦耐勞、勤奮、獨立及不屈不撓等特質。詹翠英說,她的父親就是傳統的客家人,1972年從竹東搬來剛起步發展工業的中壢,於在地成立現今的中原教會,深入社區關懷。2014年與基督教芥菜種會合作,開啟認養童及食物銀行轉運站的服務。詹翠英擔任認養童專管員,透過村里長得知有需要的弱勢家庭,逐一盤點訪視並提供資源,目前接受關懷的人數約有20人。

圖說:詹翠英經常帶著食物銀行的物資去探望弱勢家庭。(照片來源:盧明正)

學經歷與工作經驗都非常豐富的詹翠英,2012年自美國回到台灣,毅然接下擔任認養童專管員的任務。雖然她已邁入孔子所說「從心所欲不逾矩」的70歲,但仍然有著豐沛的活力,並為了申請認養童的補助努力學會電腦操作。她認為,關心認養童家庭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因此不論是打字或騎車運送物資都甘之如飴,最重要的是「趁著自己身體狀況還能負荷的情況下,多分享一些愛給那需要關心的孩子」。

中原長老教會詹翠英執事熱心關懷社區弱勢兒童。(圖片來源;盧明正攝影)

詹翠英表示,目前她關懷的家庭中,有一個家庭是一個單親媽媽獨自撫養4個小孩,老大患有唐氏症,就讀特教班高一,由於行為能力差需要媽媽每天接送上下學;老二就讀國一,雖然不喜歡念書,但因喜好運動,曾被選為校隊選手,正值青春期的他行為較為叛逆,需要較多的關懷與陪伴;老四有發展遲緩現象,照顧起來倍感辛苦。這位媽媽長期沒有收入,卻要獨自撫養4個小孩,生活開銷極大;還有一個家庭,父母離婚,孩子從小跟著奶奶一起住,如今念技職夜校美容科,白天工讀賺取自己的生活費,還好每個月領有認養金,讓生活壓力減低不少。

除了以經濟補助、關懷訪視幫助弱勢家庭兒少之外,教會也藉由與芥菜種會合作的食物銀行發放物資,多半以白米、沙拉油、醬油、香皂、毛巾、洗衣粉及日常用品為主。學校也會因著弱勢孩童的生活需要主動與教會聯繫,專管員即前往家庭訪視,瞭解生活物資需求,同時也會轉介其他社會資源,讓弱勢者能夠適時獲該有的關懷與照顧。「食物銀行所提供的是白米及奶粉,由於是生活必需品,對於專管員探訪生活貧困的認養童家庭是非常有幫助的。」詹翠英表示,希望將發放物資化作愛的力量,幫助貧困家庭,將物資的功能發揮到最大。

圖說:詹翠英(中)希望多分享一些愛給需要關心的孩子。(照片來源:盧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