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素華

「為社區做夢,勇敢去夢,美夢不知道會不會成真,但還是要夢看看,上帝要成全,就會超過我們想像的一切」,張慧珍從助人中實踐她心中的真理。


在大寮循理會師母張慧珍的記憶中,有一家三姊妹都是大寮教會中陪讀班的孩子,每次訪視完這個家庭,心中都感到難受,因為無法相信這個時代還有這樣貧困的家庭。她相信教育可以影響孩子的生命,因此她思索著應如何讓這三姊妹有好的學習環境。之後媒合各方資源,讓她們有安居的家及發揮學習潛力,看著她們一路成長也願意反饋社會,這是張慧珍認為在社區工作中最有意義的事。

每到教會陪讀班下課時間,就聚集了將近70個孩子,包括了國小生和國中生,大部分都是透過學校輔導處轉介而來。張慧珍會定期與陪讀班老師開會,同時關注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狀況。有豐富社區工作經驗的她,現在更專注管理,並發揮她所擅長的人際互動。

張慧珍從小得天獨厚地擁有外婆全心全意的愛,長大後才知道那叫做寵愛,但也因為外婆眼中,她始終是最棒最聰明的,因此她自小在愛與鼓勵中成長,很有安全感,也較能自我肯定。或許是身為大姊的緣故,性格中有幾分仗義行俠,就像孩子王,天不怕地不怕的幫助弱小。張慧珍談起童年往事,嘴角露出一抹調皮的笑容,和她如今溫柔典雅的形象形成對比。她說自己小時候對很多事都是抱著質疑的態度,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心,鼓動她凡事追根究底找答案。

她提到生命中另一個對自己有深遠影響的人是父親,因為父親總是以身作則、說到做到,永遠為家人預備最好的,很能為人著想,這樣的父親形象令人信任。現在她每天要管理70個陪讀班的學生,加上10多個工作人員,裡裡外外絕不馬虎的她,笑稱自己其實一點都不愛管人和被管,但在軍中擔任管理職的父親,曾耳提面命說要懂管理,就要學習「物管」和「人管」。即使燈關了都可以找到東西就是物管,而人管是最困難的,信任為首要。

教會設立陪讀班,為社區的孩子提供放學後不孤單的伴讀環境(照片來源:于維芳)

就算別人不理解 也不能放棄的社區工作

在愛和信任的守護下長大的張慧珍,習慣從善的思維去看人,但在服務過程中,仍不免遇到一些負面的家庭,例如家暴或精神異常的家長等。張慧珍使用自己的諮商專業,觀察並找出問題的癥結點,思考如何讓挫折轉化為力量。她相信即使來自不健全家庭的孩子,一樣可以有想要變好的意願及真實的改變。當孩子變好,就會影響家人。

小兒子殷念主談到對母親的印象時提到,他小時候無法理解,為什麼母親要在教會做吃力不討好的社區工作,不只沒有薪水,有些受助家庭根本不以為然。他問過母親:「為什麼他們配合度這麼低,妳還要幫助他們?」張慧珍回答:「雖然對於不配合的家庭,會感到很累,但我相信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他們,也能讓他們感受到上帝的愛」。

長期站在社區第一線,拚勁十足的張慧珍,在一場大病後體認到自己該要放慢腳步好好休息,也透過這個機會放手讓身邊的人學習扛起責任。在教會同仁閔曉瑜眼中,張慧珍就是一個工作嚴謹、做事認真,不會半途而廢的領導人,但此刻他和大家共同的希望就是師母能健健康康,能繼續領導大家,當然不時盯著師母休息也是重點工作之一。

「我們做的是美好的事情,社區工作做得好,各方資源自然挹注,因此我們是豐盛的。我懂得給,所以是富足的。」張慧珍幾句話簡短道出這些年來從事社區工作的心得,但箇中辛苦看在身邊的人眼裡,既心疼又感動。讓兒子從無法理解到對母親感到敬佩,這一條漫長的服務之路,張慧珍認為這是見證愛與信任的最美麗道途。

在張慧珍的認知中孩子應該是快樂的,所以她為社區孩子創造一個快樂的學習環境(照片來源:張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