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素華

在網路上搜尋「管中祥」,看到的是一堆華麗的頭銜,每個頭銜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可以獨立成篇,更可以架構出一部由管中祥貫穿其中的冒險小說。冒險小說之所以好看,是因為主角有好奇心、正義感、洞察力,還有始終蠢蠢欲動的叛逆靈魂,不會讓不公平的事輕易過關;或許還有那麼一些天真爛漫,讓所有的經歷總結在一顆率真單純的初心。

目前任教於嘉義中正大學的管中祥,在學生的眼中是一位接地氣的老師。在「草根行銷」這堂課中,他帶著學生走入社區訪調,讓學生和鄉民做第一線接觸,透過鄉民瞭解當地文史。社區是他的活教室,舉凡社區議題、社區運動、社區關懷、社區營造等,都可以成為他的活教材。學生在其中學習公民參與,以及理論與實務的結合。

 

我在世新教學時,有一門課叫做『文化實習』,帶同學進入社區和所謂的弱勢團體相處,跟他們相處之後,每一個人回來都有很大的改變,因為他們學會從他人立場角度去思考。

 

管中祥長期參與社會改革運動,特別關注人權。他認為社區工作就是「造人」,也就是empower(培力)。他在關於精神障礙者的論文研究中,觀察到社工並不會以專業者的角度規定或安排精障者的行為和行動,而是以平等的眼光與態度視他們為獨立主體,這帶給他很大的啟發。管中祥在「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任職時,有一次前往南華大學演講,有位學生問道:「管老師,如果等一下你出去被車撞死,公民資料庫怎麼辦?」這一問,提醒了管中祥,如何從以「我」為中心的角色跳脫,成為一座橋樑,透過技術、經驗、方法,甚至態度,去協助他人獨立自主的運作。他笑說:「我的存在就是準備消失」,如此對生命的幽默並非消極,而是生命的昇華。

帶學生親自踏入社區現場,公民參與有了最真實的反思(照片來源:管中祥)

高中時期的我其實不太讀書,是參與學生運動和後來接觸社會學,幫助我看事情有方法、有自己的思考,才開始對讀書感興趣,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讀書。

 

管中祥在補習班準備重考大學時,有位教會輔導給他論及思想的《當代雜誌》,其中「解放神學」(註一)的專題埋下他對反權威、反壓迫的思想價值觀。當幾位同學一起回顧對管中祥的高中印象時,竟不約而同地說出「溫文儒雅卻內蘊叛逆因子」,彷彿一個社會改革家的角色已潛伏其中。但對當時背負聯考壓力,對未來仍然一片懵懂的少年而言,更多時間是在適不適合讀書的困惑中摸索。自嘲曾青春叛逆的管中祥,提及留級的往事,豁達地說:「留級讓我可以安慰跟我有一樣挫折的人」。

其實讀書這件事並沒有因為留級的紀錄,而在管中祥的生命中畫上休止符,他反倒在就讀世新專科時期,因獲得全校刊物比賽大獎而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他說:「我有編採能力是一個工匠,但若沒有分析能力,便無法成為一員大將」;再加上從事野百合運動,激發他對社會學的興趣,之後順利考上政大新聞研究所。一直以來對傳播很熱衷的他,是受到記者父親的影響。雖然後來走上學術研究之路,但是對傳播媒體的研究和改革從未停止過,也推動培養公民記者,持續參與社會改革,在生活中發揮影響力。

 

從台北搬到嘉義,從助理教授升為副教授,原本想脫離台北忙碌的生活,但有一天我看到一個爸爸在陪女兒騎腳踏車,突然感覺如果再這樣下去,我會在這裡等待老死。

 

習慣在群眾中發聲、展露影響力的管中祥,雖遠離塵囂來到嘉義,一顆渴望行動的心仍蠢蠢欲動──大學附近怎麼可以沒有咖啡館或酒吧?一個作為革命基地的公共空間「燦爛時光人文空間」於焉誕生。談到這裡令人不禁聯想,歷史洪流中催生多少革命鬥士的秘密場景,但在這裡不必暴力不必呼口號,不灑熱血只分享熱情,社會運動可以很溫柔,也可以很有文化的將思想融入酒食中。「燦爛時光人文空間」除了連結小農,還結合點餐與公益贊助,也算是將「草根行銷」以另類浪漫的手法展現。雖然這個人文空間華麗登場又謝幕,但管中祥仍然寄望未來在社區可以再一次進場,從他收集了黑膠和舊傢俱,可以想見或許打造一個充滿復古懷舊風的公共空間,是 他下一個伸展的舞台。

收集黑膠、開30年的老賓士,對舊東西很有感情,粗曠的外表難掩細膩的情感(照片來源:管中祥)

「我這個人其實很簡單,想法很一致。我做的事看起來很多,但其實都很像,可以說是『一次輸入,多重輸出』」被問及怎麼有足夠的時間做這麼多事,管中祥如此輕鬆地回答。的確,仔細閱讀他,不管是一篇論文、節目內容、文章、上課教材,其實內涵都是同一回事,只是以不同形式展演;加上他高度的整合能力,讓生活可以在忙碌中應付自如。就在此刻他滑了一下手機,繼續說:「如果滑手機剛好看到荒謬的事就是我的教材」,然後笑稱這是學術和實踐高度契合的結果。

即使管中祥謙虛表示:「我只是把別人做的東西和自己參與的東西整理出來,用一些聽不太懂的語言,再套上幾個理論,讓自己感覺很厲害,如此而已。」但我們知道所有的實務經驗,仍需以系統性的知識和架構加以整合,這若沒有兩把刷子和對生命的熱情,將無法淬鍊成章。

總要學生不斷思考的管中祥,非常推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創所所長成露茜的論點──有學有術實踐基層,回歸理論再造社會。作為實踐型的學術研究者,他在社運和社區參與的過程中即是基層的實踐,每次的實務經驗都會再與理論對話,這過程不斷螺旋積累,成為實質的幫助。

「困難是在實踐中遭遇,不是在想像中建立」,管中祥形容這叫做「有血肉的人生」。訪談中管中祥不時為自己的階段性歷程落下註解,時而深思,時而幽默,有些註解輕描淡寫有如清風,有些又像是白話的亙古箴言。「很多事是偶然出現,但如果是有意義的事,我就不會讓它只是偶然,我會讓事情變得好玩有趣」。是的,人生大道理即便是大家耳熟能詳,也需要自己親自走上這一遭,才能了悟箇中滋味。

在群眾中發聲,熱血的管中祥,更多時候是對自己不斷的展開對話(照片來源:傅志男)

註一:「解放神學」可參考維基百科定義,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7%A3%E6%94%BE%E7%A5%9E%E5%AD%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