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特別製作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鄰舍節特輯
  • 社區情報
  • 人物臉譜
  • 國際新知
  • 觀點評論
  • 社區記者
  • 社區力映畫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特別製作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鄰舍節特輯
  • 社區情報
  • 人物臉譜
  • 國際新知
  • 觀點評論
  • 社區記者
  • 社區力映畫
  • 國際新知

社區互助網絡 戰勝疫情的利器

文/Angel Eduardo
譯/張以牧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下,無法群聚,也難以用過去習慣的方式與社區連結,但仍然有其他的行動方式,世界各地的社區能透過互助網絡團結起來,這些行動基於一個簡單的前提:「因為我們生活在一起,應本著團結而非慈善的想法來幫助他人」。

在美國政府規定社交距離和在家工作後,為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瑪莉安(Maryam Shariat Mudrick)和她的家人於2020年3月起開始在紐約市皇后區阿斯托利亞(Astoria)張貼傳單。傳單上寫著:「紐約人應該互相照顧,儘管我們都在防範新冠肺炎的不確定性,但你的鄰居會在這裡提供協助。」傳單上並附上電話號碼與行動呼籲,號召有興趣的志願服務者加入。瑪莉安和她的丈夫也隨即接到許多應徵志工的電話。

瑪莉安說:「社區的反應相當熱烈,我們現在有475名志願服務者,而且還在持續增加。」兩週不到,瑪莉安發了一份新聞稿,正式對外宣布阿斯托利亞社區互助網絡成立,並指出,這些阿斯托利亞的居民相信,一旦開始彼此照顧,社區會更為強韌。

阿斯托利亞社區的志工正在為有需要的鄰里「快遞」食物。(照片來源:Astoria Mutual Aid Network FB)

阿斯托里亞互助網絡如何運作
阿斯托利亞社區的互助網絡主要透過WhatsApp和Slack通訊軟體來互相聯繫,在地互助網絡由社區居民以志願服務的方式組成,提供鄰里之間多元的協助。像是為社區中身體狀況不佳與年長者領取藥劑處方、備用口罩或生活物資。除了運送物資、採買雜貨,還會友善地關懷鄰居的狀況,並透過打電話關心。無論需要什麼或提供什麼,互助網絡都是全天候的服務。

談到社區居民對於擔任志工的渴望,瑪莉安說:「這實在令人振奮!」作為該組織的聯合創辦人,瑪莉安和她的丈夫羅斯也不斷在學習。她說:「我過去並沒有組織眾人的經驗,因此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幸運的是,瑪莉安並不孤單,有一群核心志工,自社區互助網絡成立以來,便負責組織的外展、溝通和技術性需求,讓網絡得以順利擴展。

互助網絡帶來的好處
阿斯托里亞社區互助網絡以強而有力的方式連結鄰里,致使過去鮮少往來的左鄰右舍,現在依靠彼此之間互相傳遞物資與精神支持。因為阿斯托里亞本身即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區,因此向社區中身體欠佳或年長者的電話問安也含括多種語言。互助網絡總是在激發想法、串聯和行動呼籲。瑪莉安說:「許多人正在盡其所能,想方設法幫助社區中需要幫助的人。」

在社區中,有一名護理師和她的丈夫都染上了新冠肺炎,由於他們正在接受治療,因此無法照顧年僅11歲的女兒。這位護理師打給互助網絡,說她的女兒實在很想吃冰淇淋與果汁,瑪莉安回應:「我們有一位志工立即去買這些食物並放在她家門口,讓雙方減少因直接接觸所造成的感染風險。我們也希望在小女孩面對如此艱難的時刻,能透過一些東西讓她開心與獲得安全感。」

在疫情極為嚴峻的紐約市阿斯托利亞,當地居民並不放棄希望,更組織了社區互助網絡,協助鄰里之間度過難關。(照片來源:Angel Eduardo)

接受這些令人讚嘆的服務和支持的受助者,並不是唯一在社區互助網絡受惠的群眾而已,對於志願服務者而言,參與行動使他們較能度過這段隔離與孤立的非常時期,也是受益者。瑪莉安提到:「社區的志工表示,互助行動的參與是他們轉移焦慮的絕妙方式。而社區居民也給我們許多回饋,在這樣令人恐懼和不安的時刻,真的很感謝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可以互助共好。」

正如同現在疫情期間,社會上有一些人仍堅守在第一線的工作崗位,阿斯托里亞社區互助網絡之類的組織也正在發揮另一項重要的功能—持續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並確保社區與居民的需求都獲得滿足。

 

此篇文章為Angel Eduardo所撰寫之報導,原文發表於2020年04月20日,譯者:張以牧,由Idealist授權,經本站編輯後刊登。

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文章來源:idealist.org


▸▸捐款支持▸▸

☛|抗疫物資包經費|☛

☛|弱勢家庭抗疫急難救助金|☛

☛|疫情期間兒童待用餐費|☛

Share

標籤: 新冠肺炎社區防疫

社區力點線面象徵著「芥助網」整個網絡的成形,端賴從個人的「點」,彼此之間拉「線」,並共同編織成「網」。從點到線到面,靠大家的力量共同撐起,不漏接任何人,並一起傳遞和實踐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

人物臉譜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 做社區的光與塩 林秀錦為單親家庭與長者服務的傳愛人生

    27 1 月, 2021

  • 社區健康營造推手游伯村 半百後的導覽人生

    4 1 月, 2021

  • 打造秀姑巒溪旁的河邊教室 馬躍.比吼帶孩子用族語開啟回家的門

    20 12 月, 2020

國際新知

  • 糧食系統遭新冠肺炎破壞 食物銀行緊急救食救人

    19 1 月, 2021

  • 打造能源自主共生圈 A.I.做管家的生態社區不是夢

    11 1 月, 2021

  • VR「沉浸式體驗」進社區 助失智長者找回活力

    24 12 月, 2020

  • 食物銀行深入偏遠部落 為原住民食物主權站出立場

    13 12 月, 2020

觀點評論

  • 走一條互助合作幸福之路(下)— 住宅合作社階段教育之「共伴推動」模式

    6 1 月, 2021

  • 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下)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22 12 月, 2020

  • 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上)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21 12 月, 2020

  • 走一條互助合作幸福之路(中)—住宅合作社三角結構、模式及特色

    15 12 月, 2020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