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近年來被稱為「嘉南平原上的烏托邦」的仕安社區,是個典型的農村,之前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移,以及社區內沒有醫療機構等問題,但這些年來,他們用一包米的力量,讓長者合作共老。

數年前,有一位空間專業者林鍵樺來到這個社區,協助改善環境,並進行空間及場域建構,讓社區產生改變。後來更吸引了許多青年進到社區服務,產生了與社區真實連結的實作過程。

今年(2019年)10月19日,林鍵樺將陪伴與協力的過程與模式,呈現於嘉義後驛社區的知名活化空間「將才工廠」。當日活動透過展覽與分享,盼將仕安社區青年回留農村的理念擴散出去,傳遞共好、共享、共生的概念;也將成果轉化成為「模式」,拓展給更多需要的人們。

青年回留培育五階段 讓陪伴可以永續

林鍵樺於臺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後,因工作接觸了台南後壁區的仕安社區,便決定留在農村。他從自己最擅長的空間切入,這些年來,除了仕安社區的空間構築成果外,也持續推動青年回留深耕與培育模式,希望能鼓勵有意願回到農村的青年或團隊,提出可解決或改善農村問題的創新方式,並於2017年開始《青年回留農村計劃─匠農共創,在地共感》,盼為農村發展注入新能量。

他分享進駐社區後的歷程分別為:2011年社區組織的成立期、2012年環境綠美化期、2013至2015年青年團隊進駐期、2016至2018年社區與合作社成長期。其青年回留農村培育模式內容包括:空間實作、活動策畫能力培養、學習盤點社區資源,培養論述能力、讓營造點變成營運點等五階段。

林鍵樺以五個階段紮實的實作與訓練過程,培養青年社區陪伴的能力(照片來源:嬉遊境空間構築工作室)

當青年來到農村,便提供空間實作,讓青年透過身體的勞動培養駐點能力,再引導他們付諸行動、實踐理念,期間也經由訓練習得材料計算和成本估算能力。當空間營造完成後,青年開始透過辦理工作坊和體驗營,學習掌握活動主軸、控制活動流程,同時培養視覺、美編及活動策畫能力。具備這些能力後,讓青年們學習盤點社區資源,透過田野調查,建立社區人際關係鏈,培養做事及人際能力。

接著培養青年們的論述能力,讓他們嘗試在社區網絡中,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理想和目標,讓行動產生影響力。最後則是希望青年們的駐點基地可以從營造點變成營運點,讓營造點可以自給自足,進而成為直販所或營運點,同時還可作為學子的實習場域,達到永續發展與經營的目的。

青年的努力 讓仕安社區被看見

與林鍵樺有多年合作經驗,水土保持局建設科前科長柯勇全也到場分享,他表示,多年前仕安社區對水保局是個陌生的單位,但因為這些青年們多年來的努力及馬不停蹄的腳步,讓仕安社區被看見。培育模式分享會這天,就邀請了兩位曾至仕安社區駐點的青年分享學習歷程。

曾於2015年至仕安社區駐村的葉晉廷分享,駐村時期讓他受益良多,當時駐村培養的統籌能力,提高了他的工作效率,讓現在從事許多大型企業空間規畫工作的他,更能掌握處理事物的順序。

胡筱琪則是在高中升大學暑假時,開始接觸社區營造,駐村前她想,駐村的二個月可以帶給社區什麼改變?且當時的她,對於制度面和環境也存有很多的疑問。但來到仕安社區後,她發現仕安不是要在短時間把社區變得很華麗,而是讓每個人把自己的專業,一點一滴放進居民的生活裡,從民生需求開始做改變,讓她相信改變是真的。

林鍵樺則表示,地方很需要在第一線蹲點的人,透過行動和改變,促使社區世代共融,而青年回留計畫最大的意義就是在「造人」,在青年養成過程中,透過計畫提撥一些資助給予青年們,讓行動得以持續,獲得真正的效益。而這個模式將可幫助年輕人在進到農村後,可快速就定位,並知道如何留下來及永續經營。

於嘉義「將才工廠」舉辦青年回留農村培育模式分享會(照片來源:陳佳楓)

整個模式回顧著林鍵樺進駐仕安社區這七年來的累積,他說明,這不是要複製另一個林鍵樺,而是希望透過這個計畫,提供一個真實的社區連結實作過程,讓更多青年可以帶著這個模式,去陪伴下一個心目中的烏托邦社區,創造真正的教育實踐場域。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