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偏鄉獨居、老伴離世、子女遠在都市忙碌工作……像金茂伯這樣處境的長者愈來愈多,然而如何將生活權力歸還長者,並提供符合「在地老化」的環境,已成趨勢。看完電影感動之餘,也請您一起從電影《老大人》的劇情中反思,老後可以如何實現回到社區走最後一哩路的夢想。



高齡少子化是許多已開發國家共同面對的議題,因此照顧的需求日漸殷切。目前長者的照顧形式,除了家人自行照顧、聘請本國籍或外國籍看護外,還有居家服務、日照中心、安養機構等模式。然而,有別於他國,台灣的家庭觀念重,導致傳統社會對於養老機構的觀感常有誤解;再者,機構化的照顧,因便於管理,也有著比較多的限制。

因此,為實現高自主、高尊嚴、高品質且具隱私性的生活,現行長者的安養模式紛紛走向「在地老化」及「去機構化」,讓長者可以留在社區中或家中接受照顧及醫療服務,直到生命終點,此種安養方式也逐漸成為世界的趨勢。

忙於工作的女兒在公司與安養院間奔波(照片來源:威視電影)

電影帶出高齡化社會下的層層議題

大多數長者們對於老年的生活想像與規劃有所不同,卻都反映著「健康老化」、「活躍老化」、「在地老化」的想望,希望擺脫年長者生產力低落,只能被照顧的刻板印象。因此將生活的權力歸還長者,不僅能讓長者重拾喜樂的社交生活,也能提升其自我價值;讓長者回到社區,享用在地化的社區醫療照護網路,也能減少慢性醫療的勞累奔波。然而,這樣的老後想像可能兌現嗎?

2019年三月底甫上映的親情類型劇情片《老大人》,即是以新北市平溪郊區的獨居八旬老翁金茂(小戽斗 飾)一角,刻畫出現代長者的處境,劇中透過金茂伯與兒女及孫子間世代間互動,帶出高齡化的台灣社會下,關於偏鄉、老年照護、世代間互動及生死等問題。

住在北台灣極具盛名的觀光聖地平溪的金茂伯,老伴離世、子女遠在都市生活,他獨居種菜養雞,生活安得。某日救護車警鈴劃破寂靜的凌晨,看見老鄰居離世卻無後代在身邊的情景,讓身體亮起紅燈的他生活拉警報,然而所有的苦,只能到老伴的墓前傾吐。

某日金茂伯因胃疾住院,讓忙碌於工作的兒子及女兒玉珍,再次為了入住安養院的話題爭吵。好不容易回到遊客褪去、只剩下天燈殘骸與老年人的小鎮,金茂伯又在一場意外中住院。曾在長期照顧母親陰影下的兒媳,因為生活壓力不與願金茂伯同住。而傳統觀念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也讓金茂伯不願與女兒同住,因此,金茂伯輾轉住進了安養機構。儘管女兒頻繁探望、孫子捎來結婚喜訊,絲毫沒有提升金茂伯的低落情緒。

劇中描述金茂伯與孫子凱凱的跨世代互動關係(照片來源:威視電影)

盼能回到社區走最後一哩路

一套穿不下的舊西裝,帶出了金茂伯厭世的念頭。在安養院期間,女兒帶金茂伯去訂作的新西裝,雖是為了孫子的婚禮而作,卻不知對金茂伯而言,早已有了另一層面的意涵。不願融入安養院生活的金茂伯,在庭院發現了有著與老伴溫暖回憶的含笑花,摘下送給已經昏迷的安養院阿嬤,這是他在安養院認識的第一個朋友。阿嬤離世前,金茂伯失控的拉著對方的女兒,求她別讓媽媽留在安養院,同時也在呼應著自己想回到平溪老家走最後一哩路的盼望。

經歷過許多天人交戰的掙扎與時刻,某日一家人帶著金茂伯返回平溪,鏡頭最後是金茂伯穿著新作的西裝,在午睡中安祥離世的畫面。金茂伯終於回到自己的家走完最後一哩路。相信這是很多長者的希望,然而,從醫院或安養院回到社區的過程中,又該如何因應呢?

去機構化、社區養老也是長照十年計畫2.0中所提倡的,以社區整體照顧模式建構起綿密的照顧資源網絡,提供民眾整合、彈性,且具近便性的照顧服務,其中也包括長期照顧出院準備服務等方案。而在居家照護與在宅醫療的推動下,也提供長期照護不少幫助。此外,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也曾提出5階段家庭照顧者因應對策(註1),幫助需要者提升「長照戰備力」,提供預備照顧者、新手照顧者、在職照顧者、資深照顧者、畢業照顧者等可以快速的獲取長照資訊、課程及資源。

從電影《老大人》中各角色的處境,來反思目前的各項資源,在地老化的夢想,是否不再那麼遙遠?照顧資源網路與劇中金茂伯回社區接受照顧的想望;女兒面臨工作與照顧的處境,與企業彈性假、彈性工作及照顧支持服務;兒子在長照壓力下的釋放與喘息;到最後如何走出悲傷,學習放下,重返社會,重新接觸人群等幫助資源等,似乎都一步步的實現著「在地老化」的夢想。即使可能只是一小步,但都帶著我們離這個夢想更近了一點。

在生活壓力下,不得已把父親送進安養院,讓兒女經歷過許多天人交戰的掙扎與時刻(照片來源:威視電影)

金茂伯始終不肯融入安養院生活(照片來源:威視電影)


(註1)【五階段家庭照顧者】因應對策提升「長照戰備力」:https://www.familycare.org.tw/news/1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