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商業時代的衝擊,塑膠製品取代了竹製品,使得竹業沒落。近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許多單位紛紛推廣減塑,並以竹材代替木材。曾是竹子故鄉的新北市泰山區大科里的社區發展協會,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活化竹編產業,將竹藝推廣至各社區,並將長者推向創作舞台,也讓竹燈籠點亮社區的每一個角落。


文/陳佳楓

 

來到新北市泰山區大科里社區發展協會,映入眼簾的是竹子編製而成的拱門及亮眼的彩繪牆壁,協會的爺爺奶奶正做著體操,笑聲就像能遍傳整個社區。原本在市場從事豬肉販售的蔡黃阿員,在十多年前丈夫去世後,承接協會理事長一職,從此開始照顧社區近百位老人家,與長者們的關係密不可分。她不但關懷照料長輩、開辦多種課程,也推動惜食分享廚房,利用NG食材製作美食讓長者共餐享用,且活化大科傳統竹編特色,讓爺奶們成為專業竹藝老師,表演、手工藝、藝術創作樣樣來。

大科社區發展協會以竹子編製的入口意象(照片來源:陳佳楓)

竹編曾是大科里賴以維生的產業

一百多年前,大科社區有3個聚落,其中一個聚落遍布竹林。那個年代,大科人民生活很苦,靠著務農及畜牧易物過生活。除此之外,很多人利用當地盛產的竹子製作燈籠到萬華、大稻埕、新莊等地販售,換回魚、肉及其他生活用品。由於當時工作機會不多,許多家庭就以此為生,且將竹編功夫傳承給後代。

 

直到1970年代,高速公路工程收購大科的部分土地,許多人民土地被徵收,因而獲得一大筆現金,經濟狀況好轉。隨著年輕人紛紛至外地找工作,當地人口流失;也因工業化社會衝擊、和塑膠製品的盛行,竹燈籠漸漸被塑膠燈籠所取代。

 

當時蔡基甫接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尋求泰山區的李國書鄉長洽談竹子產業發展一事,因李國書的父親早期也是從事竹子產業,讓他特別有感觸,同樣希望竹編工藝不要失傳,因而決定與協會一起努力重新活化產業。

 

長者創作竹燈籠 點亮社區各角落

因應高齡化趨勢,協會於2007年開辦關懷據點,開始結合竹藝課程,但當時熟悉手藝的長者衰老、年輕人怕被竹子割傷,竹編班成立不易,竹子產業的推動困難重重。

 

當時剛接任理事長的蔡黃阿員,找來社區長老柯火爐擔任竹編老師,並挨家挨戶拜訪,邀請社區居民參與,慢慢培養出三十多位學生,並成為種子老師;後來也尋找竹片供應商,以克服剖竹子耗時且易割傷手的情況,竹藝課程參與度逐漸提升。

隨著社區竹編產業的活化,竹製燈籠開始點亮大科社區,許多團體紛紛前來參訪,醒吾大學學生也曾帶15位日本交換學生,前來學習燈籠製作。因此由大科爺奶組成的竹編團隊開始走出社區,到其他社區及學校授課,也協助其他社區培養竹藝人才及種子老師。目前已經將竹藝傳承給5,000多位青年學子,及300多個社區的學生。

 

蔡黃阿員表示,讓長輩學習竹編可促進肢體及手部靈活度、激發腦力;竹子是早期蓋房子不可缺的好材料,千年來人們的食衣住行都離不開竹子,更是詩人墨客筆下詩情畫意的化身。蔡黃阿員以竹藝裝飾受青苔所害的牆面,也運用竹子做為社區設計入口意象,讓走進社區的人,第一眼就能感受到這是個竹子的故鄉,

 

由於竹子的生長較木頭快速,一天最高可生長120公分,栽種4年便成熟可以砍伐,且地下莖繼續蔓延繁殖可以保護土壤,並有助於保護林木,因此許多單位開始推廣以竹材代替木材,也藉此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竹產業,不但為竹農找到了新的舞台,也為有限的林木資源找到出路。如今竹子不但是環保材料新寵,也因大科社區的長輩們創作的竹藝作品及燈籠,點亮了社區的每一個角落,亦成為離鄉遊子返鄉的指引。

以竹子編織而成的藝術造景曾參展,現放置於大科社區發展協會門口。(照片來源:蔡黃阿員)

大科社區發展協會內掛滿長者們親手製作的燈籠(照片來源:陳佳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