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下著雨的傍晚,這場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的在宅沙龍,出席人數卻出乎意料之外,學員中有社工、照顧者、學生及醫生,可見各界對於在宅醫療的重視。講座由「育坊社區照護勞動合作社」創辦人吳慧瑜分享打造互相照顧的共生社區的理念,她感性的說:「沒有人應該是孤單的。」她期待社區一家,一起把愛找回來。

「育坊社區照護勞動合作社」創辦人吳慧瑜(照片來源:陳佳楓)

「在宅沙龍」活動由在宅醫療學會於2017年4月創辦,至今已舉辦了約60場。希望能瞭解社區居民的需求,藉由講師的分享與學員的討論、回饋,一起激盪出如何連結在地人力資源,化理念為行動,在邁入超高齡與少子化的社會中,打造互相照顧的共生社區。

想為社區做一點事

這場在宅沙龍,邀請了「有限責任臺北市育坊社區照護勞動合作社」(以下簡稱「育坊合作社」)的推手吳慧瑜談照護勞動合作社的創辦理念與未來規劃。2016年初,她與一群朋友前往日本佐久大學研修10天的「照顧事業」,激發她想成立「介護合作社」的動能;此外,她也想集結社區力量減輕家庭照顧的壓力,便與居家照服員及會計師夥伴共同成立了育坊合作社。「育坊」為「預防」的諧音,希望以「教育」及「服務」雙主軸並行於社區中,建構台北市北投區的預防網路。

合作社的社員擁有多種才能及職種,例如長期照護部裡包括護理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社工師、照服員、家事管理員等成員;教育訓練部包括會計師、正念講師、芳療師、網路工作者、企管人材、活動帶動者、司機、工程師;志工包括長者、家庭主婦、農友、里長等。育坊合作社把合作社成員的才能帶進社區,甚至家庭裡,讓社區能共學、共享、共好、共老。

吳慧瑜認為,在社區裡沒有人應孤單的活著,希望能支持自立、減少孤單。「在長照組織中,做居家服務的就有許多型態,但社區型合作社應該是最好的一種模式。因為所有的參與者都在社區裡面,就近關懷,就近照顧。」她期盼在2021年前,每個里都有一個這樣的照顧據點;在2022年後的5年,各縣市都有照護勞動合作社成立;2027年以後,則預計成立社區照護聯合社。

社區一家  把愛找回來

在場有學員分享自己知道的資源,例如1966專線能幫忙轉介到長照中心或提供輔具諮詢;還有透過公所或縣政府,雖然效果不一定好,但「多問就能多碰撞」,促使問題往好的方向發展、進而解決。另有學員則建議社區照顧咖啡廳的服務模式,提供照顧者喘息,或是把長輩送來咖啡館,由熱心的志工帶活動。當社區鄰居一起加入,就能把愛找回來。

最後由汪秋蓉護理師為講座進行總結,她肯定育坊合作社以共享經濟的方式推動社區照護工作。很多人都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安老終老,也有很多人覺得需要學習「照護」這件事。汪秋蓉表示,目前正在新北市中和區打造一個共照據點,歡迎老人家與照顧者前往歇息、喝杯咖啡,也歡迎有共同志趣的人,一起前往建立一個與社區居民共生的環境。

在宅沙龍希望參與的學員能一起激盪出如何連結在地資源與人。(照片來源:陳佳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