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為了提升銀髮人才社會參與及促進世代交流,分別於2014年與2016年成立南北兩個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做為銀髮人力再就業的資源平台。而在政府相關單位積極推動銀髮就業的同時,也出現了好些不同的聲音。2014年,台北市愛羊全人關懷協會理事長張敬慈承接了勞動部的「就業創業培力方案」,聘請多位銀髮族婦女到協會工作。她們當中有人因須分擔家計;也有人是退休後想重回職場,卻在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張敬慈認為勞動部的方案雖然立意良好,卻有許多窒礙難行之處。「勞動部並未根據長者的特性與優勢,來做職務上的設計。因此對長者來說,他必須耗費很大的心力去適應新工作,薪水報酬卻不高;而對一般雇主來說,我花同樣的錢請年輕人來做,更快更有效率,那為什麼還要聘用長者?」

張敬慈認為,若要解決高齡就業困境,政府一定要參考成功案例,依據實際狀況確實立法或修法,並根據長者的優勢進行職務上的再設計,加入彈性工時,擺脫產能迷思,雇主也才願意聘請高齡工作者。「不然,如果我們長者就業的議題還是停留在與年輕人的產能相比,那銀髮族就業在台灣會是相當難以推展的。」

前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祕書長吳玉琴曾說:「我們的銀髮就業註定失敗」,中高齡人力仲介在台灣需要特許,若根據《就業服務法》,只有像大型的人力銀行或仲介公司才能做媒合工作,「但是銀髮族就業需要小的、社區型的服務,並且和社區公共服務做結合。」(註1)

社區,能否真能生發出高齡就業的機會?

社區型創業  銀髮就業新生機

在台北市文山區順興里裡,有二度就業需求者多是年紀稍長的里民,但礙於面子,相關的就業資訊並非張貼於里鄰公布欄,而是透過平日細心的觀察及關心才知曉。單連城在還未擔任里長之前,是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當時想做些社區工作卻經費不足,每個月都短缺好幾萬元,所以他就想,是不是可以發展一個自己的社區產業來經營?可以幫助社區籌款,也可以提供長者就業機會。於是祖籍山東的他開始利用自己製作麵粉製品的專長,成立了「麵舖工坊」,做出麵疙瘩、煎餃包子、水餃、蔥油餅、韭菜盒、銀絲捲等,最盛時期還曾一個月有80萬左右的營業額。後來他因擔任里長忙碌而無暇照顧,但現仍有約10萬的營業額。

 

創辦麵舖工坊時,單連城先是找了一些長輩來幫忙並支付薪水,讓社區長者有一些收入,且培養了幾個老闆;這幾個老闆又去找員工幫忙,因此成就了社區在地企業。麵舖工坊重視衛生及安全,並強調手工製作。單連城說:「也許能以機器取代手工揉麵,但是讓長輩們揉揉麵糰,可以勞動一下也不錯。」此外社區另有無給職的工作,單連城推行 83 市集,讓83歲以上的老年人可擺攤販賣商品,在買賣間找到自信並獲得成就感。兒女、子孫們看見自己的長輩被需要,也感到很開心。而長輩們在一買一賣之間,腦筋變靈活了,因此愈來愈年輕。

台北市文山區順興里里長單連城所推行的83市集,讓83歲以上的老年人可擺攤販賣商品。(照片提供:單連城)

 

讓餐廳不只是餐廳  更是社區關懷據點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教授周玟琪在台南西港所推動的「西港銀髮人才與世代合作中心實驗計畫」,也是一個輔導65歲以上長者成功就業的案例。「我們先盤點了社區的基本資源與需求缺乏,當時就發現西港是台灣最大的麻油產地,可是卻不多人知道;我們也在社區做了200份調查,發現在西港有40%-50%的長者覺得收入不夠用。」因此周玟琪與農會合作,活用在地的閒置空間「媽媽教室」,結合當地的產業特色成立了「穀倉餐廳」,並為在地的中高齡跟高齡者保留了在餐廳工作的機會,增加長者的補充性收入,也滿足他們的經濟需求。除了長者之外,餐廳也雇用了包括離婚或二度就業婦女、眼睛弱視者等在地的就業弱勢者。透過社區的互助理念,為相對弱勢者提供了就業的機會。穀倉餐廳從一開始接受政府補助,歷經3年慢慢長大,如今已獨立經營。西港銀髮人才與世代合作中心實驗計畫的成功,為台灣建立了一個友善年長者工作環境的參考模式,未來還可以持續推廣至其他鄉鎮或社區,為年長者提供適合的社區型就業機會,以避免陷入經濟不安全之中。周玟琪表示,每個社區的產業特性跟機會不盡相同,但都可以發展在地化的經濟模式,開發出一些適合長者的就業機會,使得社區能自主共生,持續往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

 

愛羊全人關懷協會 打破年齡的侷限

愛羊全人關懷協會目前有6位60多歲再就業的長者員工,理事長張敬慈之前不斷思考著:「有什麼工作是年輕人要花很長的時間,長者卻可以花很短的時間完成?並在這其中讓長者能安心就業,有滿滿的成就感?」她決定自行將職務再設計,並先運用在製作餐點的「希望工坊」中。

希望工坊的長者正用心包著水餃(照片提供:台北市愛羊全人關懷協會)

 

每位長者都有其精彩的生命故事,而且這些故事是可以加以「販售」的。她舉主廚所做的「醬燒雞腿」為例:「這位主廚的媽媽每天都會用麵皮製作小點心,早上拿去傳統市場販賣,下午則到原住民部落銷售賺錢。因此在早期資源匱乏的年代,每天她的便當裡卻都可以有一隻母親自製的醬燒雞腿。當午飯時間一到,同學總是會以羨慕的眼神,央求跟她分一口來吃,這個滋味一直存留心中,所以希望將這懷念的味道帶給更多人品嘗。」聽到這樣的故事,總會讓人也想嘗嘗這古早的好味道。不只是主廚一人,每位長者的生命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資產。目前希望工坊有4名銀髮族員工,每天根據外來的訂單製作醬燒雞腿、水餃、養生便當、代餐包等,不僅對外販售,也免費提供給來到安親班的孩子享用。希望工坊透過「社會企業」的模式,不僅僅是營利,長者更可以從再就業中獲得滿足,也能幫助有需要的學童。

 

「希望工坊」的成功經驗,讓職務再設計的思考延續至才藝安親班。兩位英文老師都是60多歲的銀髮族,雖然本身英文能力非常好,卻因年齡在求職時四處碰壁。「我們這兩位英文老師,一位過去是在政府部門擔任英文口譯,一位之前是在美國工作,真是挖到寶了!但她們卻跟我說在來到這裡之前,面試了2、30份工作,不是雇主因嫌年紀大而不錄用,就是用年輕職員的產能要求她們,讓她們深感挫折與疲累。」張敬慈繼續說:「因此她們剛來時是既期待又怕受到傷害。但我就是根據她們的長處去設計職務,像其中一個老師特別會鼓勵孩子,我就讓她一對一教學,結果每個孩子都好喜歡上她的課,喜歡被她鼓勵;而另外一位葉老師則是自己沒有孩子,所以我就讓她帶幼兒園團體班的孩子,她便把每個孩子視為己出,每天花很多時間注意孩子生活上的小細節。」

擅長帶團體英文班的葉老師,將每個孩子視為己出。(照片提供:台北市愛羊全人關懷協會)

 

社區中的長者,並不僅是受助者,同時也是幫助者。雖然也許年紀漸長,體力、身體狀況各層面的限制漸多,但卻無法掩蓋他們的智慧之光,也不能抹滅他們擁有生命寶藏的事實。端看我們要如何去發掘、去彰顯,讓他們的生產力,成為一股新勢力,在社區的舞台上,躍然放光。

 

(註1)刊載於2014-12-15中國時報

社區力傳播網編採團隊

記者/攝影|盧明正、張以牧、陳佳楓、胡善慧

編輯|胡善慧

影音|曾雅萍、徐嘉玲

圖表設計|曾雅萍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