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創新、溝通與參與 打造公民電廠的支持體系
外出時你自備購物袋,挑選家電必選節能減碳款,但除了這些方式,其實你還能支持「公民電廠」,與社區一起落實地球公民的責任。一群人共同出資裝設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發電後的效益運用,由所有參與者共同決定和分享,「公民電廠」希望實現減少依賴大型電廠的願景,他們透過教育、戲劇與講座,邀請民眾了解能源議題,進而拓展居民公共參與的能力。
甜蜜的巧克力是世界上的共通語言之一,但對內戰頻繁的哥倫比亞可可豆農民而言,這個共通語言卻藏著無法言說的苦痛。位於哥國西北部的聖何塞地區,土地相當肥沃,但因為地理位置關係,這塊原能讓可可農民養活一家大小的土地,同時也成了毒販、政府和反叛軍隊兵家必爭之地。
金錢能買房子,卻買不到家;買得起床,卻買不到一夜好眠;能買最新款手機,卻買不到過去互動緊密的人際關係。在人人想辦法賺取更高的報酬,換取更好的生活時,卻存在一種資本主義式的孤獨……。如何讓人們從「獨力」、「獨責」的生活,改變為相互依存的共好生活,或許是我們應該思考的課題,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知道,究竟我們離真正幸福的生活有多遙遠。
當馬雲說「996」是巨大福氣的同時,地球另一端荷蘭,則有7成6的女性選擇「彈性工作」,她們一周工作少於36個小時,不僅兼顧家庭生活,也能保有職場上的社會連結。彈性工時不僅在荷蘭盛行,其實應用在以社區為尺度的工作型態也相當合適,社區婦女能針對不同對象,以共同經營、分時管理的營運模式,創造出如共學咖啡廳、社區團購或食物買賣、下午茶DIY講座、課程休閒輔導等類型的社區創業。
如果問在氣候變遷的時代,誰是受害者?印度農村婦女可說是首當其衝,原因是印度近6成的莊稼屬「非灌溉農業」,只能仰賴雨水,種植稻米和小麥的農婦只能看天吃飯。因此近年來,不少草根團體發起「小米復耕」,希望藉由耐旱且耐瘠的「小米」幫助印度農婦餵飽一家老小,獲得財務自主,甚至也為農婦們贏得社區的尊重。
新竹縣竹北市新社圳、番子坡圳、翁厝圳,在麻園地區原本有3座約60年歷史的紅磚拱橋,水橋造型風格雅緻,富有農業水利文化價值,但2019年水橋卻被拆除,令在地關心地方文史的人惋惜。社區記者劉康威特以此篇文章,希望喚醒社區民眾文化意識,不讓在地文化遭受如此浩劫。
煮了一桌豐盛佳餚但製造不少廚餘垃圾,真的很令人苦惱。巴西有一個不尋常的廚師,她教導貧民窟的人們,善用蔬果的每個部分,製作一道道健康又好吃的料理,而這個創意也捲動更多人,加入這場落實食物正義的行動。
參與式預算就像是一把金鑰匙,能勾引出集體民主討論的動力,但前期往往參與率低落。許多人認為要鼓勵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討論,必須給予物質誘因,才能提高參與率。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做為社區成員,多數都有讓社區變得更好的想望。因此,通往社區民眾心的道路,並非是給予柴米油鹽,而是建立起無形卻強大的社區凝聚力。
重創台南的0206震災,當時那位負責媒體應對及協調受難家屬,既溫柔又堅毅的台南市副市長曾旭正,他在校園及社會運動、社區營造、災區重建、建築改革的路上不曾缺席,前年卸下國發會副主委返回南藝大重執教鞭。回顧生命歷程,他說:「建構理想的生活社區及生活方式,這不就是一個建築人的夢想嗎?」30多年了,他仍堅定的走在這條實踐美好社區的夢想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