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吳震威

「準備開飯囉!」熟悉的聲音穿梭於巷弄間,熱騰騰的佳餚也隨聲音飄散香味,彷彿在邀請著左鄰右舍一同來享用,這是社區內習以為常的晚餐時刻。然而,不同的是用餐的場地,這裡並非住家,而是社造據點萬華社區小學的辦公室。萬華社區小學創辦人陳德君藉由剩食共享及社區互助的理念,以每兩週一次的「冰箱菜」,邀請在地居民與地方社區營造團體共同坐上餐桌,拋開外在束縛,輕鬆自在分享彼此,圈起資源,也圈出社區人情味。

透過一桌好菜,萬華社區小學圈起了與居民的連結。攝影/吳震威

從改建過的萬華車站,一路沿著艋舺大道、西園路的方向走去。儘管夜幕低垂,仍會不經意發現,周遭的建築、市集到街道景色,彷彿當地的歷史縮影般,述說萬華歷經的興衰與變遷。繼續往前,走進老舊住宅的巷弄裡,順著門牌,在一個鐵門拉把上,小小的紙板上寫著「燈亮請拉門,萬華社區小學」的字樣。抬頭看著透著亮光的二樓窗戶,傳出主人家忙著準備晚餐的聲音。熟悉的場景,讓人彷彿回家一般,早已等不及享用當晚豐盛的「冰箱菜」。

隱身於街弄裡,與社區共同脈動的萬華社區小學。攝影/吳震威。

萬華社區小學的成員魏子鈞說,冰箱菜的發想,是透過一位社區媽媽的經驗分享所延伸出來的發想。那位媽媽分享了回憶:她們家由於是個小家庭,而且孩子年幼,即便有心想為孩子下廚,但孩子的食量較小,每天燒菜的份量不好拿捏;買外食又擔心對孩子健康有影響。所以就向陳德君分享,若是有個機會可以透過類似共餐的方式,邀請附近居民一同吃飯,不僅解決煮食份量的問題,又能吃到健康且多樣的食物,省去許多煩惱。其實透過共桌共餐的方式,不僅可以拉近與居民的關係,也使團隊能更加在地化。因此,「冰箱菜」的概念油然而生,也可連結萬華附近的傳統市場收取利用每日剩餘的蔬菜,還可以邀請居民分享自家冰箱裡剩下的蔬食,推廣「剩食共享」的理念。「冰箱菜」原本一開始為不定期舉辦的形式,但後來得到很多居民與在地社造團體熱情的回饋,演變成為每兩週一次的固定活動。

豐盛的「冰箱菜」,吸引許多居民或是社造團體共同來小學共進晚餐。攝影/吳震威

萬華社區小學除了「冰箱菜」固定活動之外,也透過多樣的形式參與社區,連結居民共同推動社區教育與營造。

2016年4月,透過創辦人陳德君在萬華深耕17年的社區規劃師經驗,萬華社區小學正式開張。以教育與社區營造作為經營出發點,籌辦小小社區規劃師營隊、地方策展、社區導覽,冰箱菜等各類型活動,喚起在地居民對於社區與在地的情感連結。魏子鈞表示,自己也是萬華居民,但過去對自己社區與生活領域沒有太多連結,更何況是萬華的發展脈絡與在地人文歷史。因此,他認為做社區營造,不是刻意辦活動讓居民參與,而是透過「教育」的方式,喚起居民對在地與社區的情感連結,讓社區工作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份。

以「教育」的形式做社區工作是什麼樣貌呢?陳德君透過這幾年與糖廍文化協會合作策展的經驗表示,過去大眾對於古蹟辦展覽的想像,都是以展示古蹟內的文物、史料或是透過立牌或是志工進行導覽介紹等,然而卻會讓人對古蹟產生距離感,而且無法融入生活。陳德君說,萬華糖廍文化園區在地方已有百年歷史,對地方長輩來說,早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常會看到長輩帶著自己的孫子來園區內的大樹下嬉戲,或是與老朋友泡茶聊天,這就是古蹟與地方居民的連結。所以在規劃展覽或是社區規劃師營隊時,保留這樣的空間互動,透過紙漿創作形式,讓在地居民可以盡情在糖廠內的煙囪空間裡發揮創意繪畫與布置,打造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陳德君說,古蹟不單只是個建築,必須要有人在空間裡活動,才能讓古蹟存在於居民的生活。所以,無論是策展或是營隊,不再只是主辦單位單向式的給予,而是與居民間的互動式的營造,這就是一種推動社區營造的「再教育」的方式。

透過孩子的創意,將糖廠的煙囪空間,重新布置成孩子們的「秘密基地」。圖片來源/萬華社區小學提供。

除了透過自身力量推動社區營造外,從2016年11月起,萬華社區小學與在地社服機構、社服及社造團體合作,以「培力」與「草根」的概念,透過市集的包裝,共同創辦多場「培根市集」。串聯彼此資源,發揮各自特色,涵蓋弱勢經濟自立、社區友善互助等多方面向,開辦各樣社區工作坊、講座與導覽活動,齊心推動社區工作,展現萬華在地不一樣的社會資源連結。魏子鈞表示,雖然社造團隊間彼此都會有聯繫,但直接透過一個平台相互整合資源與服務,對於團隊本身乃至居民,才會激發出不一樣的可能與目標,也是一種互動式的再教育模式。

開辦一年多的萬華社區小學,透過各樣「課程」與教育方法,讓居民重新認識萬華;也透過共享餐桌佳餚,邀請居民相聚一起,分享彼此、分享資源,讓團隊與居民間有如鄰居般彼此融合。對於一個社會企業,或者說是社造團體來說,無論擁有多少理想或是計畫,若無法真正融入社區或是與在地居民產生連結,都是一片枉然。萬華社區小學以多年的深耕經驗作為基礎,從教育出發,邀請居民共同參與,讓社區規劃的主導權回到居民手上,才能讓社區與在地的未來發展,真正在居民的手中。

讓古蹟不再有距離感,而是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份。圖片來源/萬華社區小學提供。

「下課囉!」陳德君對著當晚參與冰箱菜活動的居民與客人說。大家才意猶未盡地結束話題,有人起身收拾碗盤,有人拿起抹布擦拭桌面,共同整理環境。孩子背起書包,對著德君與其他人道別說,「校長再見。大家再見。」當晚的冰箱菜也順利落幕。送走最後一批居民、客人後,萬華社區小學也拉上鐵門,期待明日的開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