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震威

港口社區,一個位於恆春半島岸邊的小漁村。過去曾經以號稱「恆春三寶」的「港口茶」而名噪一時。近年,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所規劃的「生態旅遊」,成為到訪墾丁的遊客非常熱門的行程之一。讓原本逐漸衰老的小村落,找到屬於自己的特色與定位。該社區今年參加衛生福利部的「社區發展工作評鑑」,獲得優等殊榮。港口村村長楊秀蘭表示,居民上下一條心,才是成功推動社區發展與改變的關鍵。

老人關懷據點 拉近社區居民間的情感連結。照片提供/楊秀蘭

楊秀蘭表示:「一切都是先由老人關懷據點開始做起的。」港口社區由於地處偏遠,資源相較匱乏,青壯年人口外流嚴重。社區內700多位居民就有半數以上都是老人,七年前甫接任港口村村長的楊秀蘭認為,要翻轉社區,老人的照顧是刻不容緩的課題。因而接受公部門的輔導,於2011年成立港口社區老人關懷據點,開始提供健康照顧、共餐服務與手工藝教學等活動,活化社區,豐富在地老人單調孤寂的生活,終於成功地激發了社區向心力。

就在關懷據點成立不久後,台灣生態旅遊的風氣正好起步。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學系陳美惠老師帶領的團隊,結合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共同協助,以港口社區獨特且豐富的陸蟹生態為火車頭,開始推動在地生態旅遊。由此引發外界資源挹注社區,成為另一股改變的契機。

豐富多樣的陸蟹生態是港口社區的瑰寶。照片提供/楊秀蘭

然而社區需要改變,不單只需有外在資源挹注,居民的投入才是社區永續發展的根本力量。邀請在地居民化身為解說員,以村長為首,引領著老人關懷據點裡的長者一同參與。於是,第一批生態解說員就由社區內五、六十歲的長者們組成,帶領遊客深度領略港口社區的生態之美。

楊秀蘭強調,儘管是自己的社區居民,若要成為解說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必須學習由專業團隊所製訂的生態導覽課程,達到一定培訓時數外,還需要參加模擬導覽狀況演練,讓居民親自上陣帶領專業團隊,等到認證通過後才能夠成為解說員。由於每位解說員都被要求須精通所有推出的生態旅遊行程,對許多長者而言是非常吃力的。但能透過這樣的方式重新認識自己成長的環境,獲得遊客許多的迴響,也讓居民逐漸找到社區認同,生態旅遊才得以順利推動。

通過生態旅遊認證考試後,每位解說員都會授予證書與解說員證。照片提供/楊秀蘭

從推動生態旅遊到現在已6年多了,結合在地生態及社區居民所組成的解說員,成功在墾丁觀光旅遊中成為話題。報名參觀的遊客數也持續增加,光是今年就已突破4000人,創下新高。此外,又因生態旅遊,成功發展在地特色,獲得衛福部的肯定,榮獲今年的社區發展工作評鑑優等,可謂雙喜臨門。楊秀蘭表示,能以社區的力量達到這樣的成績,都是居民們齊心努力的成果。「做社區營造就是『憨人直直做』,有一群人願意一步一步埋頭做,終究是能夠有收穫的。」


延伸閱讀:

小漁村大改造下集:https://goo.gl/JcQa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