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吳震威

儘管三峽客透過參與社區事務,受到居民信賴,但是他們的學生身分卻時常被社區居民視作活動人力,而非地方媒體角色。高甫承表示,三峽在地的社會生態除了社區、廟宇等相關的組織單位,也有許多不同的文史工作者或是團隊,以不同視角各自推動在地發展,但卻缺乏統一的聯繫管道,讓大家可以相互配合與支援。

過關斬將 成就使命的「峽客」

三峽客因為時常在社區裡採訪,接觸不同團隊,與各團隊間都有聯繫,日漸成為協助各團隊間活動的人力資源。高甫承說,以地方媒體的角色而言,建立社區人脈固然重要,卻也必須時時提醒自己,進入社區的目標為何,不然很容易讓社區誤解三峽客的立場,只能充當在地社區活動裡的人力資源,卻很難與社區一同工作。張柏宥呼應高甫承的說法,他覺得在地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的都以長輩為主,所以地方一直很期待有年輕人可以投入社區事務,而三峽客的出現給了地方一個希望。不過,對於三峽客而言,畢竟身為地方媒體,角色定位與發展走向跟社區期待仍有不同的方向。

第七屆SHOCK三峽客地方媒體成員。攝影/吳震威

此外,由於是以學生社團起家,人事的異動也是三峽客每年都需面對的課題。雖然透過每屆成員的努力,成功在社區打下基礎,但畢竟成員在畢業後都會有不同的生涯規劃,三峽客人員去留的問題便更加受到團隊的重視,因此傳承在地人脈對新幹部或成員來說,都是具有相當壓力,並且需要花時間來消化的。高甫承說,擔任社長之後,他著重於維繫人脈的重視,改變團隊走向,放慢出刊步調,調整時間成本,認識地方耆老或是重要人物。但人的情感連結常常需要緣分與機會的,高甫承坦言,儘管透過學長姐的引薦,減輕人脈建立的壓力,但人與人之間投不投緣又是另一回事。因此,必須靠自己勤跑社區,參與社區事務,讓居民認識自己,才能鞏固在地人與三峽客團隊的連結。

用故事打交道 找回三角湧印象

在經過一年多的社區踏查、連結人脈後,三峽客以在地信仰中心的祖師廟為發想,今年向新北市青年社造計畫提報,透過採訪,蒐集在地居民對廟口文化的生活記憶,延伸製作出三峽廟口故事地圖,讓新舊三峽人共同分享與認識三峽過往風情。這樣的計畫活動,也是三峽客成立以來,第一次大型的對外活動。高甫承說,過去團隊主要以推出報導刊物為主,再將刊物放置於區公所、廟宇或是社區內的合作店家的管道,供居民或遊客取閱。

三峽客彙整老三峽人對於廟口的生活記憶,製作出一張廟口故事地圖。攝影/吳震威

儘管三峽客經常在社區裡走跳採訪,但對於大部分的居民來說,仍然是欠缺對於團隊的整體認識。因此,藉由新北市青年社造計畫的執行,結合自身編採經驗,以及團隊與在地居民間的連結,記錄在地故事,除讓居民重新認識三峽文化外,更讓居民有機會重新認識與看見三峽客身為地方媒體的發展初衷與成果展現。

邀請居民寫下自己的三峽生活經驗,讓故事地圖成為互動交流的平台。攝影/吳震威

當天活動除了由成員分享故事外,更有趣的是邀請所有與會的居民、遊客,直接在地圖上寫下對於15個故事的個人經驗,有幾位老三峽人向學生與遊客說起在地故事,無論是只舉辦過一次的社區中秋晚會、三峽戲院的風光過往、三峽河上的龍舟競賽等早已不復在的景象,讓團隊及遊客體驗到一場不一樣的社區風情饗宴。

老三峽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讓遊客感受不一樣的社區風情饗宴。攝影/吳震威

走過六個年頭,藉著北大學生和三峽的地緣性及不具任何利益衝突的學生身分,從最初的四人團隊,一路發展成具有組織與專業的地方媒體。雖然相較於一般社造團體來說,不太具有實質上的服務供給需求,但卻讓社區擁有發聲平台,甚至成為在地團體間溝通與互動平台。對於三峽客而言,儘管面對成員因畢業時有流動的狀況,但靠著一屆一屆的傳承與深根在地,保持著與社區間連結的熱度,持續發揮自己在地方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