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吳震威

說到三峽,你會想到什麼呢?對於遊客而言,或許浮現的是熱鬧的三角湧老街的街廓印象,還有剛出爐熱騰騰的金牛角麵包;對於《SHOCK三峽客》地方媒體來說,祖師爺廟口文化與生活、藝術產業、人文風貌、地方歷史,乃至社會議題等,都是三峽不可錯過的獨特地方色彩。以台北大學的學生社團作為開始,透過媒體作為學校與社區間交流的平台,深入發掘在地點滴。三峽客現任社長高甫承表示,北大在三峽擁有地緣性,學生應該走出校園,透過參與社區才有社會實踐的機會,也為三峽注入新的社區力量。

紅磚建築的街廓景象與香味撲鼻的金牛角,是遊客對三峽的第一印象。攝影/吳震威

不再是過客 而是「三峽客」

SHOCK三峽客地方媒體於2011年成立,至今已邁入第六年。最初的發想源自於三峽社區特別的地方關係。三峽客前成員張柏宥表示,三峽除了老街一帶的居民外,隨著台北大學、北大特區與隆恩埔國宅等的興建,許多新的住民移居此地,成為新三峽人。然而,兩方之間卻因為資源不對等以及缺乏溝通管道與機會,儘管比鄰而居,彼此之間卻沒有多少的往來,對於地方發展方方面面也時有爭執。因此,創立地方媒體,透過採訪與報導,讓新舊兩群三峽人能有對話與認識,以及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更提供機會讓北大學生參與社區、活絡社區,同時建立在地人與學校間的關係。

三峽客前成員張柏宥。攝影/吳震威

秉持這樣的初衷,三峽客這些年透過自身視角與立場,針對社區發展與傳統文化發掘,進行過多次專題報導,例如針對三峽麥仔園地區都市計畫所做的《「麥」擱來啊!–麥仔園地區都市計畫的癥結》專題,除了訪問公部門單位外,三峽客還會連結麥仔園地區的龍埔里自救會,深入採訪里長與居民,整理出居民對於政府徵收農地、興建捷運站與產專區等的疑慮與不滿,也透過北大不動產與城鄉發展學系廖本全老師釐清、解釋對土地徵收的問題。雖然計畫擱置,但是提供入社區的機會,讓北大學生、在地居民或是其他讀者,可以清楚爭議的癥結點與各方立場為何,以客觀角度解釋與說明事件始末。

此外,去年三峽老街發生「石板路及鑄鐵蓋板拆除事件」,三峽客也進入社區採訪報導,成為社區向政府的發聲平台,對政府倉促的決議進行質問,不僅成功讓傳統石板路被保留下來,也讓政府公開道歉。成功的經驗,讓三峽客更加認定作為一個地方媒體的使命。高甫承說,通常主流媒體只會專注在較為片面的報導或是抗爭的畫面,等到新聞熱度冷卻後,就不再關心這件事件,居民的聲音也就被忽視。然而,地方媒體卻可以發揮自身對當地的認識與地緣連結,透過傳播媒體平台,採取多面向的深度報導,發揮影響力和凝聚居民共識。高甫承說,團隊成員大部份都不是在地人,但既然有緣在這地方求學,發揮自己的專長與能力,並從參與社區中,找尋到自我價值。不只是單方面的報導,也是一種向社區學習的機會。

三峽客現任社長高甫承。攝影/吳震威